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群体中,不少人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这样的做法,专家提醒,国内外许多试验显示,在减少卒中风险方面,房颤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没有获益或获益较少,且有出血风险。而且,今年欧美地区房颤相关治疗指南已明确,阿司匹林是无效药物,被踢出局,更推荐像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这类作用于凝血因子的口服抗凝药物。
房颤与中风紧密关联
房颤也就是心房颤动,发作时,心脏会因为失去节律性收缩而开始“乱颤”,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了解,我国的房颤病人共计近8000万,广东省的房颤病人有约60万,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吴书林教授介绍,大多数中风是血栓导致的,其中有近两成是由房颤引发的。“房颤的症状非常隐匿,有些患者有心慌、头晕等症状,大多数没有感觉到症状,往往是中风之后,进一步追究才找到房颤这个病根。”吴书林教授介绍:“有数据显示,每6个中风患者中就有1个有房颤,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平常人高5倍。”
而且,房颤受年龄影响也较大,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比如年龄超过75岁,发生房颤有10%左右。此外,房颤还与一些心血管疾病有关,其中高血压最常见,其次就是心衰竭、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部分糖尿病等。肥胖和夜间呼吸暂停也跟房颤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发生过房颤的患者,吴书林教授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不做剧烈的运动;二、戒酒,并且少喝咖啡;三、积极进行药物治疗,需按医嘱坚持服用抗凝药物等,这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阿司匹林不属抗凝药而是抗栓物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规范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出现血栓栓塞的有效措施。
据吴教授介绍,血栓分两种情况,不同情况治疗方式各异。“对于动脉系统的血栓,它是由血小板启动的血栓。动脉系统比如说冠心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这个阿司匹林跟其他抗血小板的药物就有效。而房颤引发的血栓,它是凝血系统启动的,这种情况只有抗凝药物才有效,阿司匹林作用不大。”
在欧美,阿司匹林被列入治疗房颤无效即预防血栓无效的药物。阿司匹林不属于抗凝药,而是属于抗栓药物,也就是抗动脉血栓为主的药物。所以欧美在房颤引发的血栓预防中,一般性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很难把华法林剂量控制在既能有效预防中风又不至于导致出血的副作用的最佳剂量范围内。患者还需要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不容易坚持。
现在有了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无需调整剂量、无需验血监测,无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少,而且在亚洲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更佳。此外,今年这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很快就会进入到本地医保报销。
另据了解,广东省人民医院已设立了抗凝门诊,引进了规范化的抗凝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专业、全面、便捷且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抗凝管理的意识,让更多的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抗凝管理中来,实现个体化抗凝管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记者 李劼 实习生 陈序 通讯员 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