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研究证实:天气转暖并不能显著抑制新冠病毒传播

2020年08月10日 14:27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正值暑期,高温连连。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教授阚海东、王伟炳等专家的研究证实,天气转暖并不能显著抑制新冠病毒传播。如何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全球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下科学地应对今夏高温?日前,记者采访了大气科学、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方面的几位专家。

  过去的5年,是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热的5年。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及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表示,与极端高温一样,极端降水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最近数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增多、增强的趋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风险。科学家们发现,夏季多发的闪电可以产生二氧化氮,雷电的强电流能使呈现游离状态的空气成分氮气(N2)、氧气(O2)结合。而除自然来源外,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汽车尾气等,工业生产过程也可产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表示,我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期,公众还需注意在炎热夏天正确使用口罩和降温设施。

  由于口罩使用在高热环境下有可能提高中暑风险,因此在户外通风良好并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情况下,尤其在户外运动时可以不佩戴口罩;在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室内公共场所或安全社交距离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则仍需佩戴口罩。

  阚海东团队研究认为,对于高温天气,中国北方居民比南方居民更为敏感,同时女性比男性更不耐受。一方面,公众可开空调来避暑降温;另一方面,空调的过度使用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专家建议使用分体式空调的用户做好空调自身的消毒,并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应当按照《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做好公共场所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


(责任编辑 :支艳蓉)

分享到:
35.1K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