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男子血压飙到300多 “真凶”竟是嗜铬细胞瘤

2018年12月07日 09:35   来源:金陵晚报   

  □通讯员 孙茜 王宁红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程晓

  前一刻医生一碰到肿瘤,患者血压就立刻飙升到300多mmHg,脑血管随时可能爆裂;后一刻切除肿瘤的瞬间,血压如同过山车般降到40mmHg,患者又将面临休克等危急情况,生命危在旦夕。昨天,江苏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室里,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生死时速”。好在经过微创外科协同创新中心、麻醉科等多科室密切配合,紧急施救,患者转危为安,并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做了几千例,患者术中血压飙到300多还是第一次遇到。”江苏省中医院微创外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朱清毅教授回忆起昨天的情景,忍不住感慨。

  突然头痛呕吐

  竟遭遇“隐形杀手”

  据了解,患者张先生今年55岁,家住南京建邺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多年。尤其是血压高压常年在200mmHg左右。一月前,他突然头痛欲裂,呕吐不止,于是在家人陪伴下到附近医院就诊。

  当时测得血压就有260/120mmHg,张先生一度怀疑结果是否准确。后经CT检查,发现其后腹膜 有 一 个 大 小 约5cm*4.5cm的肿块,结合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医生考虑为异位嗜铬细胞瘤。由于病情复杂,肿瘤位置较深,且周围包裹着大量血管,界限不清,手术难度大,同时为了追求“超微创”,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终找到江苏省中医院寻求手术治疗。

  “异位嗜铬细胞瘤又被称为手术中的隐形杀手。”朱清毅教授介绍说,术中一旦触及肿块部位或突然改变体位,都有可能诱发血压骤然升高,如果患者是老年病人或者术前存在其他血管疾患就极其容易引起脑血管意外。

  为此,在为张先生进行治疗,稳定血压的同时,朱清毅教授与团队结合患者病史及辅检,在术前进行多次讨论评估患者病情。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表示对朱清毅教授带领的单孔腹腔镜团队有足够的信心与信任,要求手术。

  血压飙升

  随时可能致命

  虽然手术团队事先已经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手术台上依然时刻充满变数。“腔镜进腹后发现,肿瘤的位置过深,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肿瘤周围血管包裹严重,极大增加了单孔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的难度。”

  同时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术中患者血压波动如同“过山车”,一会飙升到310/128mmHg,一会又降到了45/22mmHg。“正常人的血压不超过140,像他这样血压过高,随时可能并发脑血管出血等意外;血压过低,又面临着休克等危急情况,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如果此时麻醉医生也对这类情况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对症处理的话,特别容易造成医疗事故。”

  幸运的是,麻醉科杨海基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沉稳应对。术中,他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当血压飙升的瞬间,立刻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前后一共用了四种不同的降血压药才将血压拉下来。而在维系肿瘤的血管被切断的那一刻,血压又掉得很低,需要立即注射降压药。“把握降压药和升压药前后转换的时机非常关键,不能有分毫差错。”

  在杨海基副主任医师和护理团队密切的配合下,朱清毅教授带领苏健、张扬副主任医师等单孔腹腔镜团队,经过1个多小时的鏖战,最终运用“超微创技术—单孔腹腔镜”精准地完成了此例疑难复杂的异位嗜铬细胞瘤切除,整台手术出血不到20毫升。术后患者血压维持正常,腹腔未放置引流管,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真凶”其实是

  嗜铬细胞瘤

  “张先生长期患有高血压,且高压常年在200mmHg左右,属于不明原因的恶性高血压,‘真凶’ 其实就是嗜铬细胞瘤。”朱清毅教授解释说,嗜铬细胞瘤为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主要分泌儿茶酚胺等活性成分,大量的儿茶酚胺进入血液循环,就会使血管收缩,末梢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导致血压阵发性快速升高。一些患者可因长期高血压致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或因突发严重高血压而危及生命。

  除了高血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心悸、高代谢状态、高血糖、多汗等症状。

  专家提醒,嗜铬细胞瘤一旦确诊并定位,应及时切除肿瘤。完全切除肿瘤而高血压治愈的患者约70%,其余患者仍有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复发,通常降压药物可以良好控制血压。另外,由于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的复发率高,建议定期复查。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