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两成脑中风 其实病起心脏

2017年06月06日 09:35    来源:扬子晚报   

  我们通常所说脑中风,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卒中,已经成了第一夺命疾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的中风起源其实在心脏,病因就是房颤。并且起源于心脏的房颤隐匿性和危害性都更高。6月6日是世界房颤日,专家提醒,有的房颤没有症状,但心电图检查就能揪出它。

  一些脑中风起源于房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汤成春教授介绍,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通俗来讲,房颤发作时,心脏的“节奏”乱了。我们都知道心脏是可以看做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一个“泵”,当房颤发生时,这个“泵”的功率会少掉将近1/4。这不仅远期对心脏本身有损害,血液滞留还容易在心脏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顺着血管流向大脑就会导致脑血管事件。

  临床上数据显示,20%以上的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也就是说,中风的病人中将近1/5的病人都是房颤病人。一些患者即使知道自己房颤也不够重视,很多患者本身还不知道自己有房颤,到中风了抢救才确诊下来。

  无症状房颤更危险

  房颤是比较隐匿的。房颤的患者可能有心跳快、气促、气短、胸闷、头晕等症状,但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房颤患者日常并没有感觉。这种无症状房颤其实是更危险的。患者有不舒服的症状,反而会积极到医院求治,对治疗也相对配合。没有症状的患者,即使已经通过心电图确诊,对房颤的危害性通常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服用抗凝药物或者更积极的介入治疗也很难接受,反而更容易一步步走向难以挽回的心血管事件。

  是否服用抗凝药物需要个体评估

  房颤是个老年病,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起源于心房的血栓较大,引发中风的栓塞面积更大,致残致死率更高。所以,房颤患者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选择何种方式,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

  一些患者对抗凝药物比较抗拒,担心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实际上,抗凝药物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患者使用何种抗凝药物、用量多少、怎样来调整,都需要专业医生评估,使患者得到最大利益。确实需要服用抗凝药物的,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杨彦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