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这个季节除花粉过敏 还要防“超级过敏”

2017年04月10日 13:49    来源:金陵晚报   

  □通讯员 钱钰玲

  金陵晚报记者 李花

  春天到了,花粉柳絮又要带着过敏来“报到”。但在一种“超级过敏”面前,其他过敏都是“小巫见大巫”。住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病房的张先生(化姓)就遭遇了可怕的“药物超敏反应”,红红的皮疹爬满全身,反复脱皮掉屑,痛苦不堪。更可怕的是,这“心狠手辣”的过敏还会引发多脏器衰竭,危及性命。

  来势汹汹:

  全身出红疹,不停剥脱

  王某(化姓)今年60岁,大概两个月前因为受凉感冒吃了几颗感冒药,几天后身上起了些红点点,有些痒,以为是皮炎擦了点药膏。没想到过了两天红点点就“发飙”了,变成大片的红疹,并迅速占领全身皮肤,连嘴唇和耳朵根子都不放过。王某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病情仍不见好转,高烧至40℃不退,红疹不停剥脱,全身通红布满皮屑,找不到一块好皮。由于病情危重,王某被转入中大医院治疗。

  特殊身份:

  超级过敏,分两轮进攻

  究竟是什么病将王某折磨成这样?残破不堪的皮肤还能恢复如初吗?中大医院皮肤科主任王飞说,让王某备受折磨的一种超级过敏,医学上叫“药物超敏反应”。这种疾病的最大特点是病程进展快,且有“双峰”现象,也就是分两轮进攻。

  第一波进攻通常是在服药2-6周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烧、红疹,查血显示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增高,严重时伤及肝、肾、肺等全身多脏器。在积极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但这只是“障眼法”,超级过敏很快就卷土重来发起更为猛烈的第二波进攻。它激活病毒,引起严重的病毒感染,患者皮疹又增多,体温又升高,皮肤又开始一层层剥脱,各脏器的“警报声”再次响起。接连两次重创之下,患者的皮肤脆弱不堪,“吹弹可破”,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很可能因脏器衰竭、激发感染而危及性命。

  王某入院时衣服已经粘在破损的皮肤上,只能用剪刀剪开。第一波治疗之后症状明显好转,本以为可以出院了,没想到很快就又出现反复,继发感染,幸而及时跟进治疗,病情得以控制,目前还在进一步治疗与恢复中。

  防不胜防:很多药物都是“嫌疑犯”

  吃几颗感冒药怎么就招来了这么可怕的病?王飞指出,不同的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对青霉素过敏,有的对头孢过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有差别,患病或某些特殊身体状态下就相对易过敏,所以原本无药物过敏史的人也会突然中招。

  生活中应该提防哪些药物呢?“绝大多数药物都会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王飞表示,容易引起超级过敏的有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头孢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癫痫及镇静类药物如苯巴比妥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别以为中药就是安全的,临床上由中药引起的超级过敏并不少见,如抗痛风药物、抗甲状腺功能药物等。

  治疗诀窍:

  没有捷径,只有坚持

  擒拿超级过敏有三大难点:一是早期容易被当作普通过敏,掉以轻心;二是第一轮治疗之后,症状缓解,易放松警惕,猝不及防;三是没有特效药也没有捷径可走,要用人体免疫球蛋白调节和改善免疫系统,要用激素药物抗过敏,患者还要与之斗争一年半的时间甚至更久。“病去如抽丝”,对不少家庭来说,医药费和漫长的治疗周期是沉重的负担。

  专家提醒,发现身上起红疹,并伴有发烧,要及时就医,确诊为“药物超敏反应”后,患者和家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坚持治疗才能重获健康。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