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听权威专家解读

2017年02月27日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 颐

  自1931年流感病毒的蛛丝马迹被发现以来,人们发现的流感病毒家族成员已超过百种。其中,禽流感作为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导致的动物传染性疾病,一般出现于禽鸟中,也会发生于哺乳类动物中。

  流感病毒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每年,都有不少人死于季节性流感。

  国家卫计委网站公布的“2017年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为192,与2016年12月份相比,明显上升。

  流感病毒是怎么引发的?每个人应该如何预防?为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

  “人类莽撞地闯入了微生物世界。”曾光开门见山,“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35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生存,是人类闯入了微生物的世界。实际上,绝大多数微生物与人类和平共处,甚至为人类所依存。比如说维持人类肠道的益生菌,它离开肠道就不能生存。”曾光说,也有部分病原微生物会侵害人类,即所谓传染病流行。所以,人和微生物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双重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未来也不会彻底变化,可能这是长期的趋势。

  传染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或者传染。传染病到底有多可怕?曾光说,“传染病发病数字是动态的,稍微一放松,就可能成千上万了”。实际上,传染病传播是需要条件的,首先需要有传染源,人和动物就是传染源;还需要有传播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血缘等;还有易感人群,儿童是脆弱群体,要优先保护;此外,新传染病的突发、病原体的变异、自然灾害、人口迁徙等,都属于传播条件。

  传染病影响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在人类历史上,鼠疫、天花、疟疾……这些疾病曾多次肆虐人间,甚至影响了种族版图。曾光举例说,14世纪,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流感等传染病带到美洲,导致美洲90%的土著人死亡。2003年的SARS危机,不仅给我国造成了严重影响,更影响到32个国家和地区。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出台了国际卫生条例。

  那么,人和传染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曾光说,人是传染病的受害者,传染病给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双重打击。牛津大学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未来三大灾难,第一就是传染病,第二是自然灾害,第三是核泄漏、核爆炸。“传染病绝对是第一位的,比战争还要可怕。战争有前线,传染病没有前线,让人防不胜防”。曾光强调,传染病有很多“帮凶”,比如空气、水源。人本身也是传染病的帮凶,把传染病带到世界各地。

  中国近几十年在公共健康上取得长足进步,传染病防控功不可没。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数据上:第一,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从1950年代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5年的76.1岁;第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50年代初期的250‰下降至10.7‰;第三,新生儿死亡率从1950年代初期的十万分之1500,降低到十万分之20。

  对此,曾光总结了中国的几点经验:第一,社会安定是降低传染病的先决条件,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是传染病防治的基础所在。第二,大力培养农村医生,加强对传染病的治疗。第三,建立卫生系统,并逐步在全国普及。第四,开展传染病监测,一旦发生疫情,可直接通过网络报告。第五,要以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第六,倡导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改水改厕,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机会。第七,建立并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实行联防联控。第八,要通过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加强国际合作。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曾光说,“实际上,疫苗接种效果要比抗生素治疗好得多,但疫苗不如抗生素效果立竿见影”。此外还要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传染病失去变异机会。

  曾光指出,中国仍面临着应对传染病的挑战。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如艾滋病、结核病的多重耐药,消灭小儿麻痹的“最后一公里”,抑制禽流感的快速传播,等等。这些都需要多部门联防联控、携手应对。(经济日报记者 陈 颐)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