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看病,我们头脑中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拥挤嘈杂的候诊大厅、挂不上号的焦虑、候诊的漫长等待、急匆匆还经常被打断的问诊以及奔波于医院各个楼层之间的检查、取药……但是也许用不了几年,当我们有看病需求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划开手机屏幕打开APP或点击鼠标,接入一家互联网医院,通过在线问诊,医生开出药方,然后坐等送药上门。
互联网正在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其中也包括看病。2015年12月7日,号称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幕。时隔一年的2016年12月10日,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老大哥”好大夫在线也宣布落地银川的智慧互联网医院正式开始接诊营业。这背后,至少还有30家互联网医院已经落地。正是基于互联网医院在短短一年中集中爆发这一现象,2016年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医院的元年。
每个人都是一名潜在的患者,在这波互联网医疗变革的大潮中,普通人更多关心的是,作为创新解决方案的互联网医院会让就医体验变得更好吗?
什么是互联网医院?
上个月刚刚在乌镇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设立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分论坛上,由腾讯研究院、动脉网蛋壳研究所联合发布了首个针对中国互联网医院整体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到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PC端或APP端服务入口落地运营的共有25家,其余的11家也有签约在建。预计到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医院落地提供服务。
尽管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医院的爆发元年,但是如何给互联网医院一个精准的定义却并不容易。由于缺乏明确的统一定义,《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把云医院、网络医院全都划入了互联网医院的范围。
据了解,由于互联网医院是近一年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我国尚缺乏对互联网医院的官方定义和管理规定。
《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显示,目前大量上线的互联网医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某家医院主导建设的网上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的在线服务通常仅限于网上挂号、就诊预约、远程会诊,患者无法直接在线直接问诊看病,医疗行为最终还是要落地到线下的实体医院来完成。第二类也是目前在数量上占多数的网络医院或线上院区。一般以单个医院或区域医联体主导建设,提供的医疗服务可涵盖分诊咨询、远程门诊、线上付费、检查预约、住院床位预约、药物配送、慢病随访等,这类互联网医院以浙大一院互联网医院、阿里健康网络医院为代表,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目前还无法面向全国发挥功能。第三类也是好大夫在线智慧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即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把整个医疗产业链上的多种医疗资源都接入进来,对患者的看病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并用新的看病流程重构产业链上的资源。其定位相当于打车软件中的滴滴、购物平台中的淘宝,平台本身不会去运营出租车或者开店,只是提供一个大家都可以进入的公共平台。在好大夫在线CEO王航看来,这才能称得上以互联网思维搭建的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不需要线下实体医院,也不需要购买设备,注重轻资产模式。关键都在软件的建设上,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如何聚拢来海量优质的医生资源。在这一点上,依托好大夫在线建设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将原有的13万实名注册医生直接转化为了在线医生,从今年9月测试到12月10日正式上线,已有1万名医生完成了在智慧互联网医院的注册。他们可以直接在网上为看病并开具处方,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实体医院的医生资源能达到这一体量。”王航表示。
患者
复诊不用总跑医院、找专家不再奔波
医疗行为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线上问诊的形式虽然便利,但是医生和患者看不见、摸不着,有可能产生误诊、漏诊,因而人们对于线上诊疗一直存在着质疑。
王航强调,目前并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证明线上问诊比线下问诊风险更大。在他看来,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院一样,制定明确的医务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互联网无法直接照搬传统医院的医务管理制度,很多场景要适合线上诊疗。医生的资质要有保证,问诊过程要有第三方监测,一旦发生误诊、漏诊,有相应的保险介入,进行赔付。对于一些不适合在线诊疗的疾病,还要帮患者进行线下的预约转诊。
针对互联网医疗的特点,目前包括智慧互联网医院在内的一些主流互联网医院主要围绕三块业务开展线上诊疗,即分诊、复诊和远程会诊。
分诊主要针对的是初诊病人,首次就诊的病人将被分配给最合适的医生,为了避免医患不见面产生的一些不安全因素,首诊的病人一般会被安排到线下医院就诊。
复诊是最适合线上的诊疗项目,也是目前互联网医院最主要的一块业务。互联网医院的复诊一般会为病人安排首诊的医生,医生对患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复诊效率更高,诊疗方案也更连贯。对于实体医院来说,将复诊的病人迁移到互联网医院中也可以极大地减轻实体医院的门诊压力,以目前实体医院的接诊情况来看,复诊病人大约占到2/3。
远程会诊的服务主体偏重于中国的三四五线或更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地方的病人无法享受和北上广一样的专家资源,通过互联网医院,他们就可以不出县、不出市,接受北京、上海大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如需手术,互联网医院也会撮合专家的行程,前往当地为患者手术。
医生
获得体面收入
打造个人品牌
2009年,我国开始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根据卫生部的指示,“多点执业”可以极大地促进医生个人待遇,从而为医生带来额外收入。不过,在本职工作已经很繁重的情况下,医生们对“多点执业”的积极性不如预期。
在互联网医院上执业也算是多点执业的一种,这种执业方式的好处是医生在本职工作之余,只需要点开手机APP或者登录网站点击鼠标,即可异地开诊。互联网医院往往选择与政府合作的方式实现落地,以智慧互联网医院为例,就是依托银川市政府“智慧城市”项目引进到当地落地的,当地政府在政策上会给予一定的便利,简化和加快医生在当地的多点执业资格审批。好大夫在线负责协助医生提交相关资料,完成申请。
从收入上来讲,在互联网医院执业也给了医生更阳光、体面的收入。王航介绍,医生的在线执医单次问诊费用平均约为100元,比一般的门诊费用要高出不少,在他看来,医生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应该获得对等的商业回报,这样医生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更愿意加入互联网医院。
和实体医院的另一点区别是,互联网医院还可以帮医生树立口碑,完成个人品牌的塑造。中国人看病通常先认医院再认医生,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往往是被忽视的。互联网医院的好处是可以医患互动,医生看完病,患者就会给出评价,这种口碑效应的累积会帮助医生树立更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的患者。
前路
尚未对接医保
仍需大量线下接诊中心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医疗模式,互联网医院所描绘的场景尽管“看起来很美”,但现实中,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存在短板或者说尚待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和医保的对接。王航表示,由于是太过新生的事物,互联网医院一般都还很“年轻”,开设几乎都不足一年,而运营满一年是接入医保的硬性指标之一。对于智慧互联网医院来说,如今面临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地更多的线下接诊中心。互联网医院不建设实体医院和诊室,患者做检查、手术仍需要去线下的实体医院。以辐射全国为目标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将需要大量各城市、区县的实体医院作为其线下的接诊中心,与此同时,还要打通线上医生诊疗方案与线下接诊中心无缝对接,王航说,寻找更多的线下合作伙伴是他们接下来最紧要的事。(记者 孔瑶瑶)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