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雾霾天气频袭津城,让肺部健康受到各种挑战。近日,记者从本市多家医院采访了解到,门诊中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比平时增加了几倍。在雾霾天频现的冬季,如何来养护我们的肺呢?本期记者邀请到了中医专家来为大家支招。
肺炎患者明显增多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容易诱发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加上连日来的雾霾天气,让肺部感染患者明显增多。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数据显示,肺部感染患者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较立冬前增加23%左右,以发烧、咳嗽、咳痰、哮喘为主要症状,多数人合并慢阻肺疾病。
近来,津城被雾霾笼罩,连续几日的雾霾天气,使得许多人都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干咳、痰多、憋气、气短等症状,目前本市已进入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据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王火介绍,立冬过后,天气骤然变冷,中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加上室内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活跃,中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多,肺炎、慢阻肺、肺肿瘤、风湿系统疾病都有所抬头,肺炎患者占了大多数。
王主任提醒中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随时关注天气预报,根据空气质量选择外出活动时间,注意室内通风,防止去人多的地方交叉感染,同时,可考虑注射相关疫苗进行预防。
冬季养肺正当其时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丁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的肺脏犹如“含羞草”,一旦有东西触碰,它的叶子会立即收缩,显得很娇嫩,这其实是含羞草的一种防护措施。中医讲“肺为娇脏”,也有娇嫩的意思。因而,在寒冷和雾霾多发的冬季,注重肺脏的保养尤为重要,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肺脏不耐寒热,中医讲“形寒寒饮皆伤肺”,就是感受寒凉或大量吃冷食,都可以伤及肺脏。寒为阴邪,伤及肺的阳气。感受热邪或身体内有热,都可以伤及肺的阴津,致使肺的功能失调。
二是肺脏对于空气质量要求高。肺本性喜清肃而恶燥邪,所以要想使肺保持健康,就要保持吸入空气的洁净且有一定湿度。对肺直接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空气污染,而人为造成空气污染的常见原因之一就是吸烟。吸烟致癌已被公认,所以肺的健康与周围空气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人即使不运动,每天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要数以万升。肺用来呼吸交换气体的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空气中的各种物质如粉尘、病原菌、抗原、过敏物质等通过呼吸进入肺脏,人们通过自身的防御功能进行调节。其中非常重要的防御功能就是粘液纤毛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纤毛会以每分钟1000次至1500次的速度晃动,杯状细胞会分泌粘液,当人们吸入一些粉尘或其他有害物质,就会附着在粘液表面,通过纤毛运动会以痰或其他分泌物从气道排出。所以人们偶尔咳吐一些痰是正常现象。
三是肺脏对于气管内的异物很敏感。简单的说,人们喝水呛着了,将水误吸入到气管,会出现剧烈的咳嗽,或者是肺内生长了异物,也会经常咳嗽。所以中医讲肺为清虚之地。
肺部不好主要症状是咳嗽。丁强主任介绍,中医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加起来11个,每个脏腑与肺同病表现的咳嗽就会不同。肺咳是以咳嗽为主症,比如说感冒、咽炎等;喘息有音可见到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甚则咳血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病。此外,咳嗽是肺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但也有一些人没有任何症状,这取决于肿瘤具体位置。如果肿瘤位置靠近肺、支气管内膜,往往会出现咳嗽症状;如果不在这些位置,刺激不到咳嗽反射神经,就可能没有咳嗽症状,甚至整个病程没有呼吸道症状,即所谓的“肺外症状”。这类“肺外症状”包括皮肤损害(如皮炎、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等)、骨关节疼痛等,对医生、患者本人、患者家属都有极大的欺骗性,很容易被忽略。
中医三方护肺防霾
许多人认为燕窝、银耳、木耳、萝卜、梨等食材能清肺,能够预防雾霾带来的伤害。但治病要治本,不少人因为相信食疗方子,却忘记最根本的防护。建议老人和儿童在雾霾天最好减少出门和户外活动时间,年轻人不得不出门时一定要戴口罩,这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方法。
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还可以用中医方法养肺、护肺。针对三类人有3种不同的护肺方子:1、气虚的人多表现为易出汗、反复感冒,这类人应该泡点益气的西洋参、黄芪饮片,代茶饮。2、肺热的人多表现为大便干燥、口咽干,就要用一些清肺的,比如黄连、麦冬、芦根。日常饮食可以多吃梨、莲藕,多喝蜂蜜水。3、阳虚偏寒的肺气虚患者多表现为怕冷,经常感到后背发凉,伴有慢性咳嗽,可以用一些紫菀、款冬花等,饮食上可以多吃生姜。此外,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长跑、踢球等剧烈运动时肺活量增加,会导致人吸入更多的污染物。中医里的呼吸操对护肺有一定作用,分为两类:动操和静操。
咳嗽是雾霾造成的一大典型症状,它本身是一个保护性的生理行为,目的是把呼吸道内的异物排出,但超过一定程度就属于病理性咳嗽了。尤其是咳嗽伴有多痰的,需要化痰止咳。咳嗽程度更重的,可选用黛蛤散、海蛤壳等。对于小儿咳嗽,雾化吸入很重要。家长可以在给孩子做雾化吸入治疗的同时拍拍孩子的背,在某种程度上比吃药还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