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切除结直肠后,采用特殊技术将造口袋植入体内,称之为“储袋”。近日, 国内首个储袋炎门诊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诊。据中山六院练磊副教授介绍,该门诊将为储袋手术患者提供完善的咨询及诊疗,包括储袋术后随访、储袋并发症处理等,同时提供储袋术前咨询、手术必要性评估、手术方案设计。目前每周三下午接受患者的咨询。
储袋和造口袋的功能都是用于储存粪便。造口是在腹壁上所做的人为开口,并将一段肠管拉出开口外,翻转缝于腹壁,从而形成了肠造口,代替原来的会阴部肛门行使排便功能,实际上就是粪便出口的改道,对整体的消化功能影响不大。
练磊指出,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为青壮年,对他们来说手术挽救了生命,但接踵而来的诸如社交、饮食、异味处理、妊娠、造口袋安装、日常护理等问题,都给“造口人”及家属带来新的困扰。很多“造口人”很自卑,不敢接触他人、不敢远行,并逐渐脱离亲友,继而忧郁、苦闷、烦恼,失去生存信心。
简单来说,储袋可以说是把造口袋放置于体内,不需更换,感官上更为“舒适”。练磊指出,储袋手术即全结直肠切除后,采用复原性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门吻合术,是一种在切除病人病变大肠的同时,将病人的一部分回肠做成粪便储存袋,将囊袋末端伸出部分与肛管吻合,储袋构型通常分“J”、“S”、“W”型,“J”储袋最为常用,肠内容物在排出前可滞留于囊袋中,增加消化吸收作用,改善术后排便次数多的问题,病人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排便。储袋手术为青少年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使在运动场上也不用担忧。
练磊表示,储袋手术有其适应症——全结直肠切除。约3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均需要接受全结直肠切除,切除结直肠后进行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标准术式。他指出,由于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日益增多,接受储袋手术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多。
储袋也不是万能的,它还会面临着储袋炎的威胁。回肠造瘘关闭后12个月内,储袋炎发病率可达40%。通常的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急、失禁、夜间渗液、腹部绞痛、盆腔不适等,发热、消瘦和血便较罕见。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要口服或外用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口服免疫调节剂治疗。储袋炎迁延不愈,可进行储袋重造,部分患者最终需要切除储袋,永久性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