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协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肖世富8日表示,目前2/3的民众对痴呆并不了解。几乎所有痴呆病人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这并非精神分裂症。
老年性痴呆患者中除记忆、语言和学习困难等认知功能损害外,还有些会表现出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激越或攻击等精神行为障碍(BPSD),但这些患者常常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可能被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延误病情。肖世富表示,社会公众,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应特别关注和识别这部分患者。
当日,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卒中分会、《家庭用药》杂志和上海复旦复华药业共同举办2015“传播脑科学,促进脑健康”公益宣教活动。
据介绍,轻度痴呆患者常表现为淡漠、抑郁、焦虑,猜疑,但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有区别;重度痴呆患者表现为昼夜节律紊乱、喊叫、撕扯衣物等。
肖世富告诉记者,中度痴呆患者则以幻觉、妄想和激越或攻击为主,即精神行为障碍者,易被误解,需获得特别关注。这位专家表示,精神行为障碍者与痴呆患者的脑器质性基础病变、认知功能损害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横断面研究报道的精神行为障碍者总发生率多为50-90%,而长期随访表明,几乎所有痴呆病人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
肖世富说,精神行为障碍者给患者和照料者带来多重损害:不仅加剧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功能损害,幻觉、妄想和行为紊乱的影响尤为严重,对精神行为障碍者使用精神药物会对认知功能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精神行为障碍者会给其配偶、子女等照料者甚至邻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如常见的激越或攻击、外跑、自伤和伤害他人等行为。此外,精神行为障碍者入住养老院、老年精神科病房等特殊机构,势必增加医护成本。近期的研究还提示精神行为障碍者会加快死亡。
如何鉴别患者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还是精神行为障碍者?肖世富介绍,精神行为障碍者有明显的幻觉、妄想或行为障碍,虽症状看似与精神分裂症类似,但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相当少见,而老年性痴呆要常见得多。医生可以根据病前社会心理事件、起病形式、主要症状(抑郁为情绪症状,痴呆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脑影像检查等辅助检查,以及抗抑郁治疗的效果进行鉴别。
据了解,由于社区医生或患者家属认识上存在误区,当患者精神行为障碍发生时,往往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于是误让其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而实际应该服用促认知药物。
这位专家表示,研究已证实,服用促认知药物,可预防精神行为障碍产生,即使出现也不至于过于严重。尽管抗精神病药并无治疗BPSD的适应证,但临床还是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严重的激越、攻击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医务人员应定期评估用药的利弊,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药物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等发生。
据悉,目前全球老年性痴呆患者达4750万,2050年将高达1.35亿;71%的患者位于中低收入国家,全球每4秒新增一例;2013年Lancet报导,1990年中国有368万痴呆患者,2010年919万,增加了150%;调研发现,中国65岁以上痴呆患者5.14%,认知障碍达20.8%,其中血管因素导致比例较高;截至2014年,上海户籍人口28.8%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龄越大越易痴呆,医生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