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 江长旺
主任医师,擅长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精神康复专家门诊:星期一上午;精神科专家门诊:星期五上午。
大约1年前,28岁的小张(化名)在父母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我的门诊,她此次就诊的目的还是照以前的药方配药。我翻出她的就诊记录,她吃的药种类很多,量也大,其中光是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氯氮平一天就要吃16颗。
小张说,自己在读大学时得了精神分裂症,曾经住院治疗过,出院后,就一直吃药控制。病情慢慢好起来,但偶尔会出现幻听,因此就一直这么大剂量地维持着治疗。因为症状未完全消失,加上服用这么多药物,脑子反应迟钝,动作笨拙,体形变胖,并且还出现反复咬手指的怪习惯,因此一直没法上学,也没法出去工作。她一边说,一边啃着手指头,她的指甲已经被咬得斑斑驳驳。
经评估,小张目前主要存在轻微的残留症状,药物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社会功能的损害,这就是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面临的困境。我告诉她父母,小张目前的治疗方案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针对残留症状,大剂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反而会导致诸多药物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康复。此时若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及应对能力,同时将药物治疗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和稳定,也有利于患者功能的康复。
起初,小张父母蛮犹豫,他们害怕药量减下去,小张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又会冒出来。经过仔细考虑后,他们决定试一试。
调整药物之前,我让小张做了相关的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的检查、血药浓度检测等等,并告诉小张,对于残留的幻听症状,不如就选择“忽略”它,有时候越是去关注它,它就会越“严重”,另外告诉她父母亲要密切观察小张的病情变化,坚持康复训练,定期来门诊复诊等。调整初期,小张出现了焦虑之类的不适,在给予疏导及对症处理后,这些不适很快好转。慢慢地,她的抗精神病药量逐步减了下来,氯氮平由一天16颗减至一天8颗,经近一年的观察,她的精神状态一直稳定,之前那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了。
小张反映,药物调整之后,幻听的症状居然减轻了,脑子反应比以前灵活了,体形苗条了,咬手指的坏习惯也消失了,慢慢恢复了病前的自信,敢走出去与人交往,敢把手伸出来给人家看了。现在她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康复,已经走上社会开始工作了。
所以,我们要转变以往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理念,应强调控制症状与功能康复并重。即使精神症状不能完全消除时,仍可以通过努力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康复。当然,这时候药物治疗方案非常关键,剂量过大会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功能康复,过小则可能会导致病情不稳定。事实证明,康复期患者通过适当的药物调整确实能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