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儿子刚出生妻子就离世 家属提出120万索赔金额

2015年08月27日 07:34    来源:海西晨报    陈佩珊 宋帅 陈清荣

  家属和医院就赔偿金额僵持不下,人民调解员介入化解矛盾

  妻子生产的那日,短短几分钟,阿杰经历了喜得子和痛丧妻的人生大喜大悲。另一起悲剧则发生在男子阿祥身上,阿祥的妻子顺利分娩,新生儿却从“正常”变成了肺部出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一家没保住大人,一家没保住孩子,医患矛盾发生,调解员介入化解。

  为夫家添丁,是闽南媳妇阿华的愿望。在生下两个女儿后,她第三次怀孕,成了一名高龄产妇。如家人所预期的那样,这回,阿华给家里添了男丁。可就在家人们为男宝宝的到来欢呼雀跃时,阿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产室里。

  儿子刚出生妻子就离世

  阿华是位农村妇女,嫁给阿杰后不久,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受到老旧思想的影响,阿华觉得应该给阿杰家添个儿子。2014年上半年,阿华成了一名高龄孕妇。

  去年年底,预产期临近,阿华提前几天住进了翔安某医院待产。去年12月5日上午,阿华生了个男婴。

  医护人员将此好消息带给了家属。没想到几分钟后,另一个噩耗传来———阿华产后大出血正在进行抢救,并让家属签署病危通知书。阿杰一下子蒙了。最终,阿华经抢救无效死亡。产室的那扇门让夫妻俩从此阴阳相隔。

  家属提出高价索赔金额

  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生个孩子都能要命?对于阿华的突然离世,家属们难以接受。在向医院讨要说法未果之后,一群人包围了医院。

  纠纷现场事态不断升级,得知此事后,马巷司法所等部门深入现场,开始了纠纷化解工作。

  调解员找到院方代表,院方表示,阿华是高龄产妇,怀孕生子风险高,生产过程中,阿华突发羊水栓塞死亡,医院已努力挽救但回天乏术。院方提出,家属若要赔偿,必须经过医疗鉴定。但家属方面态度强硬,称人死在医院,不管什么原因,医院都要做出赔偿,而这个赔偿的数额至少120万。

  对于对方的说法,双方都不予接受。

  调解员促双方当面协商

  两者间的“鸿沟”是医患双方信任缺失。

  于是,调解员兵分两路。一路调解员邀请第三方专业人士为家属进行专业和理性的分析,让他们了解高龄产妇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另外,向家属说明如不愿意通过医疗鉴定等渠道解决问题,还有其他化解方法。

  另一路调解员也向院方转达了家属拒绝医疗鉴定的想法,建议院方为了医院的正常运作,与家属进行面对面协商。

  金额谈不妥调解暂失败

  次日,家属和院方代表如约来到了马巷司法所。调解一开始,双方针对赔偿金额的多少展开激烈争论。家属方一口咬定院方必须给予120万元赔偿,阿华生前从事小本经营,是家中重要经济支柱,现在人没了,今后这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将陷入困境。

  院方则认为家属纯粹是“敲诈”,当时,阿华的症状已经危及胎儿生命,在母子存活率极低的情况下,医院尽全力让胎儿顺利出生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医院从人道主义上可以给予5万元补助。

  “要”与“给”相距甚远,对立情绪激烈,调解被迫中止。

  摸清心理价位调解成功

  第三天,根据经验,调解员决定调整“战术”———摸清心理价位。

  调解员告诉家属,既然想通过调解解决,就该拿出诚意。几番劝说后,家属一再调整索赔金额。

  调解员从医院的正常运营入手,为院方分析利弊,院方同意将金额提高。

  商谈地点换了一处又一处,双方金额也一步步接近。时间到了深夜11点,调解员提醒,若不解决,次日医院工作又要受影响,相关部门会采取强制措施,到时得到的结果不见得会比调解好。

  最后,院方考虑到婴儿一出生即失去母爱以及孩子日后生活处境,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予46万元补偿。家属接受了这一赔偿方案。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