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稿 > 正文

立秋后小心5种疾病“秋后算账”

2017年08月22日 11: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立秋后虽然气候逐渐转凉,但也要预防“秋老虎”肆虐。事实上,立秋后看似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专家指出,暑邪容易耗气伤津,因此,要警惕一些高发疾病。初秋容易出现哪些高发疾病?日常如何预防?下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健康频道带您一起了解。

  肠道传染病 

  气候炎热时,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源食物、环境容易受污染;加之夏季人体消耗较大,免疫力降低,使得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较为多发。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的海鲜、水产品、蔬菜和生冷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等。

  胃病复发 

  过了一个闷热的夏天,秋天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而且民间也有“贴秋膘”的说法,但过多地进食可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胃病的复发。

  预防措施:秋天,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能力。

  蚊媒传染病 

  夏季是蚊类繁殖高峰期,蚊类可携带病毒,在吸血的过程中,传播给人类。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

  预防措施:注意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杜绝蚊类生长;在居住地配备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避免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必须前往时做好防蚊措施。

  风燥感冒 

  立秋后天气可能会转凉,易引起风燥感冒。风燥感冒的主要症状除了头疼、咽喉肿、鼻塞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干”,感冒初期先表现出干燥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润燥补水,就会加重感冒的病情。

  预防措施:预防风燥感冒除了食用蔬菜水果外,还可以吃杏仁。杏仁有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排在第一的就是润肺功能。每天吃10克左右的杏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风燥感冒。

  心血管病 

  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预防措施: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时刻监控血压。一些心血管病发作之前是会有一些预兆的,如心梗发作前会有胸闷、暂时心绞痛的症状;而中风之前会突然晕眩、说话困难、短暂的眼前发黑等。出现这些先兆时就该提高警惕,最好提前就医。其次,心血管病人要注意保暖,并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立秋后养生注意什么? 

  一、劳逸结合,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二、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如果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注意换气,避免直吹。

  三、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在秋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可以适当的多吃一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于肠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例如,酸奶、豆浆都属于营养含量高,容易消化的食物。

  四、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