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稿 > 正文

《脉动的中医》推广健康新理念 让中医回归自然

2017年03月10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医具有强大鲜活的生命力,像人体脉搏一样生生不息。中医是祖国的国粹之一,针灸又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脉动的中医》一书就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医的一些理论和针灸方法,为针灸治疗和中医创新开启了一扇大门。

  《脉动的中医》作者许天兴

  据了解,《脉动的中医》作者许天兴,以自己学医与行医的经历,熟读大量针灸典籍,结合多年行医的心得感悟,记录中医和针灸的神奇、中医和针灸的道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集中医理论探索、行医实践和经典配方等内容而编著此书。

  据作者介绍,该书从理论上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视角,解开了太极图的文化象征及深刻含义,提出的“S节气太极阴阳鱼——经络时辰模型图”,揭示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经络、十二脏腑的对应关系。作者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如:立春、雨水,对应于足少阳胆经和肺脏;惊蛰、春分,对应于手太阳小肠经和大肠腑;清明、谷雨,对应于手少阴心经和胃腑……。中医很注重气血经脉脏腑与四时阴阳的关系,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这意味着,二十四节气运动规律与人体养生规律互相吻合。

  该书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推广为阴阳“六行”理论,形成了“六脏”学说,改变了传统中医中“行”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以及相乘相侮关系,讨论了经络的演变及十二经脉流注的演变。首次提出“五气”的分布及运行模式。把传统中医理论中“心包”改为“脾”,并提出“奇恒之腑”是“六脏六腑”气化升华结晶的假说。本书还将中医的“三焦学说”与西医解剖的淋巴系统学说相对应,提出了“新三焦学说”,开创性地用西医的理论来科学地解读传统中医理论。

  该书采用数字技术解读人体经络,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人体穴位做了全新的定义,从行医的实践操作及效果方面对其进行诠释。并探索针灸治病的本质,包括针灸穴位产生相应信息和指令、产生肽的物质、产生生物电、改变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

  此外,作者还表示,书中详细叙述了治愈20余种不同类型的疑难杂症的经过,包括易栓症、房颤、顽固性湿疹、带状疱疹等,也列举了历代针灸名家的大量古书经典配方。

  作者希望,可以通过阅读此书,知中医,悟医道,获健康。这也是许天兴医生执着追求的行医治病之道。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