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雪飞
当下正值儿童凉鞋购买高峰期,水晶鞋、洞洞鞋、果冻鞋……各种款式的儿童凉鞋,看上去不仅漂亮可爱,而且穿着方便,备受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然而,当孩子们穿着漂亮凉鞋奔跑嬉戏时,潜在的安全隐患却悄然潜伏——一些低价童鞋可能存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超标问题,如果在选购时不加以甄别,很有可能买到“毒童鞋”,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近期,“新华视点”记者在电商平台随机购买了5批次婴幼儿童鞋送广东质检院监测。结果显示,2批次邻苯二甲酸酯项目不合格,其中一双童鞋最高值为38.016%,而强制性国标要求是含量小于0.1%,相当于超标约380倍。7月21日,执法人员将检验报告送达该厂负责人,并对未销售的涉嫌不合格儿童塑料鞋进行查封。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且廉价的增塑剂,PVC材料需要添加增塑剂才能更柔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价格低廉,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会增加儿童性早熟、哮喘、过敏症的风险。因此,在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则,增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的有机化合物范围。虽然强制性国标已经白纸黑字规定得很明白,但在利润的诱惑下,还是有很多童鞋厂商铤而走险,甚至增塑剂超标在业内成为公开的“潜规则”。
这种情况对于消费者来说防不胜防,找商家要检测合格报告,没问题,给你,但商家依然偷偷销售不合格产品;市场监管局提醒,要对EVA材质的每双售价低于11元、PVC材质的每双售价低于7元的童鞋提高警惕,但高价货也不能保证增塑剂含量就在安全范围内。如果电商平台把关不严、商家通过欺诈手段逃避监管,那么消费者就算火眼金睛,也难免中招,中招的结果就是直接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如何防止“毒童鞋”的泛滥?新的强制性国标已经出台,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大对生产企业的突击抽检频次,保证新国标的严格落地。另外,还要完善全国消费品召回信息系统,避免“不合格商品停产但仍在售”的现象。电商平台方面,需审核商家检测报告的真实性,避免“送检合格、实际售假”的欺诈行为,清理三无产品,对问题商品追溯生产源头,同时建立异常低价识别机制,对异常商品自动预警。
涉及儿童之事无小事,6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筑牢儿童用品安全防线。作为消费者,除了相信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之外,也要牢记“价格警示线”与材质优先级,尽力让孩子远离“步步惊心”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