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冬病夏治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冬病夏治疗法“万能”吗?如何能让冬病夏治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又有哪些认知误区需要特别提醒?……本期《大咖健康课》,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主任中医师颜延凤将带大家科学认识冬病夏治这一传统疗法,更好地为健康助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大咖小传
颜延凤,江苏省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急慢性咳喘、肺结节、胃脘痛、肿瘤术后、失眠、口疮、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调治等。在内科杂病及中医治未病等方面有独到的临床辨治经验。临证中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理气机,顾脾护中,形成以顾护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
不仅治“冬病”,也是“治未病”的好时机
“我的睡眠一直不好,也很容易感冒,想趁着三伏天通过中医调理调理,效果应该会更好些。”入夏以来,20多岁的小张每天中午上班前都会抽出一小时到医院做“督灸”。而像小张这样的“上班族”,正在逐步成为冬病夏治的“主力军”。颜延凤主任告诉记者,无论是午间还是周末,诊疗室里都能见到这群年轻人的身影。
“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并非患有明确的疾病,而是出于‘治未病’、增强体质的预防目的。”颜延凤主任坦言,对于阳虚体质(怕冷、手脚冰凉、易疲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来说,冬病夏治确实是重要的养生保健手段。“我们也明显感觉到,现在儿童也成了冬病夏治的主要人群之一,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过来,想通过中药敷贴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冬病夏治是“扶正祛邪”的过程,治疗期间以及整个夏季都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避寒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少吃冰镇食物)、适度运动(不过汗)、保证睡眠、保持平和心态。颜延凤主任还提醒,冬病夏治作为“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有着明确的禁忌症,需要重视个体差异。“高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血糖极高、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皮肤有破溃等患者切勿强行要求敷贴,需经医生评估风险,建议使用其他调理方式。”
“三伏贴+”,为治“冬病”匹配“黄金搭档”
70多岁的郑大爷深受支气管哮喘的困扰,反复咳嗽,很多时候夜里都没办法平躺睡觉,一直使用吸入剂联合化痰药治疗,气喘仍无明显改善,直到去年开始尝试联合使用中药内服外治,效果明显。今年夏天,他在7月初就提前进行“三伏贴+”综合疗法,活动耐力也显著提高。
记者了解到,作为冬病夏治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三伏贴”,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伏贴+”综合疗法,即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督脉灸/铺灸、穴位贴敷+拔罐/走罐、中药雾化/熏蒸等,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开具个体化综合调理方案。
“比如偏寒重者加强温阳散寒药(如细辛、白芥子),痰多者加强化痰药(如半夏、甘遂),气虚明显者加入补气药(如黄芪)。对于阳虚寒凝严重的患者(如慢阻肺稳定期、重度哮喘缓解期),在贴敷基础上,加用督脉灸(长蛇灸),能大补阳气、温通经脉、驱散深伏寒邪,效果显著强于单一贴敷。”颜延凤主任介绍,此外,还会根据情况采用分层透药技术,使药物成分能更有效地透过皮肤,持续作用于穴位,提高疗效。
需要提醒的是,冬病夏治也是需要坚持的养生和治疗策略,通常建议至少3年以上,才能达到更稳定的效果。颜延凤主任表示,不仅如此,为了确保疗效和安全,“三伏贴”必须严格辨证,遵医嘱使用。“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轻度瘙痒、灼热感、小水泡等都属于正常反应。但有些患者会自行延长敷贴时间,以为可以增强疗效,这其实很容易起大水泡甚至灼伤皮肤。此外,贴敷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取下药膏后,局部避免搔抓,也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趁热养生,夏季食疗别错过
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伏贴”“三伏灸”等,冬病夏治配合药膳食疗更能相得益彰,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根据顾护阳气(尤其是脾胃之阳)、适度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的核心原则,颜延凤主任也给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食疗建议:
儿童:保护稚嫩的脾胃阳气,防止“病从口入”(寒凉伤脾)。需严格控制冰淇淋、冰镇饮料、大量寒性水果(如西瓜等),易损伤脾阳者,可用常温酸奶、自制酸梅汤(少糖)、常温绿豆汤等替代。适量食用健脾食材,如山药、莲子、薏米、白扁豆、小米等,烹调宜蒸、煮、炖,避免油腻煎炸。多吃新鲜蔬菜、适量瘦肉、鱼类、豆制品。
孕产妇(尤其孕妇):营养均衡,避免过于寒凉或温燥。保证优质蛋白、钙、铁、叶酸等的摄入。适量食用绿豆汤、百合莲子汤、银耳羹、冬瓜汤等,温和解暑。食欲不振时,可用酸甜口味的食物(如番茄)或清淡粥品来健脾开胃。过于寒凉的食物、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过量)、大辛大热易上火的食物(如桂圆、荔枝、大量辣椒)、含咖啡因过多的饮料、酒精等要慎食。
老年人:食疗核心是顾护脾肾阳气,温和清补,易消化。饮食宜温、软、烂、少,常吃山药、莲子、芡实、小米、南瓜、红薯等健脾食物。适度清补,蛋白质以易消化的鱼、虾、鸡肉、蛋、豆制品为主,适量食用百合、银耳、莲藕,滋阴润燥。赤小豆、薏米、冬瓜、丝瓜、玉米须等可祛湿利水。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以减轻脾胃负担。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夏吃姜,能温中散寒,解鱼蟹毒、开胃。晨起时含服一片姜或喝姜枣茶有助于振奋阳气,但阴虚火旺、有内热者不宜多吃。”颜延凤主任说,除此之外,吃“苦”(苦瓜、苦菊等)也能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当然,为了食疗能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根据个体差异更好地配合冬病夏治整体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