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临近 情绪管理很重要

2024-12-23 10:41 来源:今晚报

  今晚报讯(记者庄媛)年末将至,学生期末复习阶段的序幕也缓缓拉开。经过半年的辛苦学习,孩子们迎来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因为考试的临近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家长也容易因孩子在期末复习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而生气着急,导致亲子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作为家长该如何陪伴紧张备考的孩子?如何做好自身情绪管理?如何减“负”让孩子轻松上阵迎接考试?家庭教育指导陈玥给出建议。

  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出现不良情绪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情绪放松时,孩子会立即感到愉悦。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总是忍不住着急,然而发脾气并不会对教育孩子起到作用,反而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三步法”让情绪稳定

  当家长遇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想要发怒甚至动手时,可以试试几种方法缓解情绪:首先,当情绪要爆发时,可以心里默数10个数,当我们开始数数时,往往就是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理智,避免冲突爆发;其次,当我们稍微克制住了想要发脾气的冲动后,我们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用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助于自己冷静、放松下来;最后,离开现场,可以去喝杯水,也可以去透透气,干点别的事情,帮助自己先从发怒的环境中走出来,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就事论事不抱怨

  在情绪稳定后,就需要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期末考试复习阶段,让家长生气着急,无非是几个问题,比如做作业磨蹭、做作业开小差、玩手机超时、题怎么讲都不会做。这些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需要家长传递清晰的信息,回归到理智的状态下,和孩子就事论事,而不是唠叨、指责和抱怨。要清晰明确说出你的诉求,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他存在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比如,“我看到你平时30分钟就能写完的卷子,今天却用了一个小时,是有什么困难吗?”而不是“你30分钟就能写完的卷子,为什么一个小时才做完?你又磨蹭什么了?”这样质问指责的语气。用“要做”替代“不要做”,要知道,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也不是孩子逆反,而是我们又是发脾气,又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很容易弄得孩子不知道哪句话是气话,哪句话是要求。因此,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先要清晰、明确地表达家长期待他做什么,而不是一直说你不要做什么。

  负面情绪自我调节

  除此之外,现在家长日常工作繁忙,特别是年底,可能要处理的公务更多,还要照顾家庭,如果回家再看到孩子“不听话”,很容易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放松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工作太多,那就尝试从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太累了,就不要下班了再无时无刻盯着孩子。此外,也不必刻意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负面情绪积累太多,很容易爆发。如果真的非常生气,也可以表达出来,但要注意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不做过激的行为。在情绪受控的前提下,家长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期末临近 情绪管理很重要

2024年12月23日 10:41   来源:今晚报   

  今晚报讯(记者庄媛)年末将至,学生期末复习阶段的序幕也缓缓拉开。经过半年的辛苦学习,孩子们迎来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因为考试的临近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家长也容易因孩子在期末复习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而生气着急,导致亲子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作为家长该如何陪伴紧张备考的孩子?如何做好自身情绪管理?如何减“负”让孩子轻松上阵迎接考试?家庭教育指导陈玥给出建议。

  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出现不良情绪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情绪放松时,孩子会立即感到愉悦。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总是忍不住着急,然而发脾气并不会对教育孩子起到作用,反而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三步法”让情绪稳定

  当家长遇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想要发怒甚至动手时,可以试试几种方法缓解情绪:首先,当情绪要爆发时,可以心里默数10个数,当我们开始数数时,往往就是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理智,避免冲突爆发;其次,当我们稍微克制住了想要发脾气的冲动后,我们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用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助于自己冷静、放松下来;最后,离开现场,可以去喝杯水,也可以去透透气,干点别的事情,帮助自己先从发怒的环境中走出来,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就事论事不抱怨

  在情绪稳定后,就需要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期末考试复习阶段,让家长生气着急,无非是几个问题,比如做作业磨蹭、做作业开小差、玩手机超时、题怎么讲都不会做。这些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需要家长传递清晰的信息,回归到理智的状态下,和孩子就事论事,而不是唠叨、指责和抱怨。要清晰明确说出你的诉求,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他存在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比如,“我看到你平时30分钟就能写完的卷子,今天却用了一个小时,是有什么困难吗?”而不是“你30分钟就能写完的卷子,为什么一个小时才做完?你又磨蹭什么了?”这样质问指责的语气。用“要做”替代“不要做”,要知道,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也不是孩子逆反,而是我们又是发脾气,又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很容易弄得孩子不知道哪句话是气话,哪句话是要求。因此,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先要清晰、明确地表达家长期待他做什么,而不是一直说你不要做什么。

  负面情绪自我调节

  除此之外,现在家长日常工作繁忙,特别是年底,可能要处理的公务更多,还要照顾家庭,如果回家再看到孩子“不听话”,很容易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放松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工作太多,那就尝试从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太累了,就不要下班了再无时无刻盯着孩子。此外,也不必刻意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负面情绪积累太多,很容易爆发。如果真的非常生气,也可以表达出来,但要注意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不做过激的行为。在情绪受控的前提下,家长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