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宠物黏菌对人体有害吗

2024-11-14 21:24 来源:科技日报

  如今,年轻人养的“宠物”可谓千奇百怪。继“纸盒狗”“宠物石头”“芒果核”后,最近年轻人又开始养起了黏菌。相关话题日前还登上了热搜。

  黏菌是什么?黏菌有“智慧”吗?养黏菌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黏菌类似霉菌,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生物。它没有单一细胞,而是一整团的原生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任医师吴剑波介绍,黏菌在生长期或营养期时,形态与原生动物变形虫类似。但在繁殖期,黏菌可形成与真菌类似的有细胞壁的孢子结构。

  目前,人类所知的黏菌有1000多种。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黏菌在迷宫中能找到抵达出口的最短路径,似乎具有“智慧”。其实,黏菌的“智慧”表现并非基于大脑或神经系统,而是通过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的。黏菌大多喜欢温暖潮湿、植被丰富的场所,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常出现在腐木、枯枝、落叶、枯草等植物残留物丰富的区域。温带森林是黏菌种类最丰富的地方。在繁殖期,黏菌会爬向稍干燥、有阳光的地方,并停止进食,整片原质团集体“变身”,长出像蘑菇或粉末的子实体,散播孢子。人们通常观察到的黏菌呈现网络般的形态,这是它们通过变形运动进行迁徙时的外观特征。

  把黏菌当宠物养,不仅容易上手,还满足了年轻人的探索欲。“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小孩都喜欢这些新奇的小玩意。”一位黏菌买家说,购买材料包时商家会提供详细的饲养教程,只需注意保持温湿度、及时更换垫纸就好。宠物黏菌的食物一般是碾碎的燕麦片,一天大概喂3到5次。

  除了饲养简单,黏菌还可以让人收获创造的乐趣。在饲养过程中,人们可以发挥创意,用燕麦片诱使黏菌“摆出”各种图形,还有人引导黏菌走迷宫,观察黏菌如何在终点处“吃”到食物。

  养菌为宠,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专家认为,一般而言,黏菌不会直接对人体构成危害,它们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也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黏菌的孢子在人体内萌发的几率较小,因此不必过于担心黏菌的危害。不过,需要注意最好不要食用被黏菌寄生的植物,以免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吴剑波解释,部分黏菌可寄生在植物上,如人工种植的芦笋、平菇、草菇等易被黏菌寄生,可能导致作物受损减产。(记者 孙越 实习生 马钰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晋宠物黏菌对人体有害吗

2024年11月14日 21:24   来源:科技日报   

  如今,年轻人养的“宠物”可谓千奇百怪。继“纸盒狗”“宠物石头”“芒果核”后,最近年轻人又开始养起了黏菌。相关话题日前还登上了热搜。

  黏菌是什么?黏菌有“智慧”吗?养黏菌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黏菌类似霉菌,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生物。它没有单一细胞,而是一整团的原生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任医师吴剑波介绍,黏菌在生长期或营养期时,形态与原生动物变形虫类似。但在繁殖期,黏菌可形成与真菌类似的有细胞壁的孢子结构。

  目前,人类所知的黏菌有1000多种。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黏菌在迷宫中能找到抵达出口的最短路径,似乎具有“智慧”。其实,黏菌的“智慧”表现并非基于大脑或神经系统,而是通过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的。黏菌大多喜欢温暖潮湿、植被丰富的场所,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常出现在腐木、枯枝、落叶、枯草等植物残留物丰富的区域。温带森林是黏菌种类最丰富的地方。在繁殖期,黏菌会爬向稍干燥、有阳光的地方,并停止进食,整片原质团集体“变身”,长出像蘑菇或粉末的子实体,散播孢子。人们通常观察到的黏菌呈现网络般的形态,这是它们通过变形运动进行迁徙时的外观特征。

  把黏菌当宠物养,不仅容易上手,还满足了年轻人的探索欲。“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小孩都喜欢这些新奇的小玩意。”一位黏菌买家说,购买材料包时商家会提供详细的饲养教程,只需注意保持温湿度、及时更换垫纸就好。宠物黏菌的食物一般是碾碎的燕麦片,一天大概喂3到5次。

  除了饲养简单,黏菌还可以让人收获创造的乐趣。在饲养过程中,人们可以发挥创意,用燕麦片诱使黏菌“摆出”各种图形,还有人引导黏菌走迷宫,观察黏菌如何在终点处“吃”到食物。

  养菌为宠,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专家认为,一般而言,黏菌不会直接对人体构成危害,它们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也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黏菌的孢子在人体内萌发的几率较小,因此不必过于担心黏菌的危害。不过,需要注意最好不要食用被黏菌寄生的植物,以免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吴剑波解释,部分黏菌可寄生在植物上,如人工种植的芦笋、平菇、草菇等易被黏菌寄生,可能导致作物受损减产。(记者 孙越 实习生 马钰晶)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