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小学生“科研基因”从何而来

2020年07月16日 10:57   来源:北京晚报   

  侯江

  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此事近日成为舆论焦点,网友无法相信这项专业性极强的研究,完成者居然是一名小学生。由于其父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网友质疑孩子的“研究成果”或由父亲代笔。该研究所表示,将对此事进行调查;云南科协也已成立调查组。

  小学生研究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听上去几乎没有可能性。毕竟,任何科研项目从规划到完成,都离不开长期的知识积累及严谨的专业分析和判断。当然,如果父母是相关学术研究的专家,孩子很可能从小耳濡目染,相关知识储备可能高于同龄人。但是,专业学术成果不是靠天赋异禀或灵感突发便能达成。专家明确指出,即便有人指导,孩子可能完成特定的实验操作过程,但是一名小学生无法具备做这个实验的思路。孩子如此高水平的“科研基因”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是神童还是“人造”,相信调查组很快就能查清真相。

  网友怀疑是家长把研究成果传递给了孩子,是因为家长夫妇的研究领域与结直肠癌基因相关。虽然有待核实,但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如今,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早早占领“人生制高点”,揠苗助长的案例比比皆是。国家级、地市级的各类竞赛中,多有家长积极参与的身影;校级、班级活动中,更常见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形。短期效果是,孩子拿奖,皆大欢喜,甚至升学获得加分项。但长期的影响在于,孩子们很可能把走捷径、获取他人成果当作成功必选项,习惯了自己被抬起、被拔高,而忽视了自我奋斗、自我完善的必要性。这样的孩子,在最终面对真实的社会环境时,反而可能是孱弱的、缺乏战斗精神和经验的。如果孩子借父母的羽翼一飞冲天,结果很可能是未来四处碰壁。帮助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但是,若家长反客为主,帮助成了越俎代庖、弄虚作假,不仅打乱孩子自我成长的节奏,一旦曝光,父母和孩子还要面对难堪的现实,最终连累的还是娃娃。

  将父母的研究成果“嫁接”给孩子,很可能结出硕大的苦果。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家庭教育、升学攻略,还涉及学术权力寻租,挑战教育公平正义。只有急功近利、毫无规则意识的父母,才会不择手段地虚抬孩子的“段位”。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规则、遵守法律与社会秩序,应是当下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责任编辑 :支艳蓉)

分享到:
35.1K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