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一支笔也能减肥?揭开网红“减肥笔”的秘密

2019年05月08日 09:23   来源:金陵晚报   

  □通讯员 章琛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程晓

  “每日一次,月瘦10-20斤”“不走胃部,不伤身,安全无副作用”……昨天立夏,虽然不少地方气温低得和立冬有得一拼,但丝毫不能影响爱美人士的减肥决心。近日,代购圈又出现一种减肥神器——一支名为“Saxenda”的韩国减肥针,虽然价格被炒到了一两千元甚至更高,但依然受到追捧。这支减肥针果真这么神奇吗?

  1

  号称无副作用,有网友却表示“总犯恶心”

  微商表示,“Saxenda”是全球首款有批文的减肥笔,是美国、欧洲、韩国目前医院超流行的一种轻医美瘦身项目,艺人明星必备。

  在某网站上,Saxenda减肥笔也被力推,不过记者查看了一下发帖的网友,不是代购就是微商,或是整形机构。

  那这支减肥笔的原理是什么?据微商介绍,减肥药物作用于胃肠道,减弱肠胃运动,延缓胃排空,因此可以有效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的摄入,从而达到减肥目的。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脂肪组织,特别是内脏脂肪。“美国FDA认证的,安全无副作用,肯定要比减肥药安全正规。”

  记者联系上一位通过微商购买了此减肥笔的网友,她表示,打了几针体重的确降低了,但是她之后也没敢继续用下去,“总是犯恶心,想吐,头也晕。”

  2 治糖尿病的药物“改头换面”,有严格禁忌症

  在微商推的图中,这支减肥笔和糖尿病患者用的胰岛素针外形差不多,用法也差不多:配多个针头,一天一针,在腹部、大腿或上臂等部位进行皮下注射。

  “本质上就是一种降糖药物。”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吴锦丹主任医师表示,她也听说了近来韩国代购的这种减肥针,有美容院买了作为减肥项目,其成份是“利拉鲁肽”,这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降糖药,在国外做过单纯性肥胖的减肥药物,有一定的适应症,但在国内还没有。

  利拉鲁肽的确有减重功效。吴锦丹主任医师表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用量一般是一天1.2-1.8mg,件重功效还是比较明显的,最胖的患者甚至可以减掉25公斤多。在前期药物临床研究中,平均减肥幅度约4-5公斤,然后就会进入平台期,所以微商广告中说的5-10公斤比较夸张。

  另外,作为疾病的治疗药物,完全没有副作用也是不可能的。吴锦丹主任医师表示,利拉鲁肽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便秘,少数人会出现腹泻,还有人会引起头晕的症状。

  而FDA同样在对Saxenda风险评估及规避策略中也带有一项黑框警告,指出Saxenda存在潜在的甲状腺髓样癌风险、急性胰腺炎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包括胆囊炎、糖尿病人服用会导致低血糖等,潜在的副作用还包括心率加快、肾衰竭、过敏、抑郁等。因此利拉鲁肽有严格的禁忌症,像有甲状腺髓样癌、胰腺炎病史的人,即使肥胖,也是不建议用的。

  3

  体重需达到肥胖,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记者了解到,Saxenda在美国、韩国其实也是一种“处方药”,但是微商宣传时,往往只宣传“FDA批准”,并不提使用适应症:体重指数(BMI)为30或更大(肥胖)的成年人,或BMI为27或更大(超重)同时伴有至少一种与体重相关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血脂异常)的成年人。并且Saxenda需配合低热量饮食计划及增加体育锻炼。

  BMI的计算公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以一个1米65身高的姑娘来举例,如果没有与超重相关的疾病,体重要达到81.5公斤才符合Saxenda适应症。所以,那些天天喊着减肥的姑娘们,你们完全不需要用Saxenda来减肥。

  如果你的确达到了需要用处方药来减肥的标准,吴锦丹也表示不建议从代购处购买Saxenda,一是来源不明存在风险,二是价格不菲。她建议真正肥胖的人,可以去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就诊,评估一下是否有药物副作用,排除禁忌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去用。而价格方面,以“诺和力”为例,在有医生处方的前提下,在药房通过医保购买,只要200多元。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