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手机恐惧症无小事 可能助长压力提高抑郁症风险

2018年05月25日 10:15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现如今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人们也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机恐惧症”这个词的发明就是用来描述这种对手机的上瘾以及手机不在身边就产生焦虑感的现象。

  据法国媒体《20分钟报》报道,根据美国研究人员,手机依赖症可导致类似于毒瘾的症状。这项由美国研究人员埃里克•佩帕尔( Erik Peper)和理查德•哈维(Richard Harvey)开展的研究再次强调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与外界隔绝,助长压力,甚至提高抑郁症的风险。该项研究日前在《神经调节》(Neuro Regulation)杂志上发表。

  埃里克•佩帕尔解释道,正是由于某天他把手机落在了家里,他整天因此变得非常不安。这件事让他决定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来表明花时间思考和让神经元再生的重要性。随后,他分析了其学生们在不同时间使用手机的行为,发现绝大多数人采用低头的姿势。

  为了得到更科学的结论,研究人员对旧金山大学的135名学生做了调查。其研究结果显示,对手机越上瘾的人越焦虑,也更容易抑郁。科学家们认为这种上瘾形成了类似于鸦片上瘾的神经联系,他们还发现学生们总是在同时做好几件事,当他们学习、吃饭或是上课时,他们也在玩手机。这种同时做几件事的行为降低了效率,更妨碍了身体的更新再生。为了抵抗这种上瘾,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停手机上止不重要的通知显示,计划好回复邮件或上网咨询的时间。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