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有了规范

2018年03月27日 10:24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尤其珠三角地区是大肠癌高发区,广州的大肠癌发病率更是位居全国第一。针对大肠癌早期诊治的关键临床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

  团队选取了大肠息肉发展到癌的5个关键节点、21个分子标志物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其中两种分子标志物可作为大肠癌的早诊标志物。

  结直肠早期肿瘤中,有一种特殊的扁平息肉,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不好发现也不好切除,其中直径超过1厘米的叫做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刘思德团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大肠平坦型病变包括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概念,并发现了其“侧向发育”的关键机制。

  这种息肉使用常规的内镜微创手段难以根治切除,且患者之后排便只能通过瘘口,非常痛苦。刘思德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微创术式——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可以在保全肛门的情况下,直接用内镜就可以完整地切掉肿瘤。如今,南方医院已经完成了近1200例此类手术,全球最多,世界各地的病人都慕名前来。

  团队还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的规范性文件《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并提出了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评价标准。目前这一规范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这套规范,广州大肠癌筛查项目将患者的早诊率从5.1%提升到88.36%。

  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李晓姗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