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流感和感冒有啥区别?预防流感家长要注意这几点

2018年01月09日 10:22   来源:山西晚报   

  入冬以来,全国进入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太原市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纷纷告急,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挤满科室门前和候诊处,各个收费挂号窗口均排起长队,各院尽力调动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投入接诊治疗。

  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生病潮”,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业医师。

  A 流感和感冒有啥区别?

  记者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看到,门诊大厅、输液大厅、科室门前站满了人,甚至连正常通过都有些困难。“和平常的日接诊量500人次相比,医院这几天门诊的接诊量每天都在1000人次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一天1200人次。来就诊的患者都是以流感为主。”太原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办公室护士长刘洁说。

  据悉,近期流感活动不仅继续成上升趋势,并出现乙型流感病毒、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共同流行的情况,而且大部分出现在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园。

  那么流感是什么呢?具体有哪些症状呢?它与寻常感冒又有何不同?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郝爱珍表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流感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与平常感冒不同的是,流感是一个全身症状,发病时间长,伴随着肠胃不适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危及生命。”而普通感冒的症状多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不发热或者低热,一般5—7天即可痊愈。

  另外,流感和感冒的传染性也不同,感冒的传染性比流感弱一些,流感一旦出现,容易大规模暴发。

  B 预防流感家长要注意这几点

  由于大人的体力和耐受力比小孩强,所以小孩在流感面前可能更脆弱,这段时间大人应该注意加强对孩子的防护,预防流感。

  那么流感季节应该怎么防护呢?太原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办公室护士长刘洁为大家提供了几点注意事项: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

  流感病原主要通过人们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闭塞房间隔绝了冷风,却让细菌和病毒密度上升,会极大增加病原传染几率,因此,在空气质量达标时,家长要多开窗通风,以减少室内细菌密度和空气中的病毒。

  2、勤洗手保健康

  洗手可预防多种传染疾病,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防感染方式。家长要带头,和孩子一起勤洗手,特别是饭前和外出游戏玩耍回家后,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每次洗手至少用洗手液或香皂揉搓双手20秒。

  3、饮食要均衡

  周末在家也要吃好三顿饭,特别是早餐,让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来增加御寒能力。幼儿园三餐的食材都是精心挑选并科学合理搭配而成的,家长们可以参照幼儿园的食谱,合理搭配,补充幼儿身体所需营养。

  4、适当户外活动,让呼吸道更耐寒

  孩子呼吸道长期不接受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耐寒锻炼,接触了感冒病人后,对病原菌抵抗力差,更容易患病。专家表示,即使是冬天,做好保暖措施的前提下,要让孩子最少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来增强体质。周末在家也应如此。

  5、口罩常备,防感冒防雾霾

  家里有人感冒,应为患者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孩子的接触,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在天气好时,加大室内通风次数,让空气流通起来,减少细菌数。而在孩子健康的情况下,家长则不必因为怕冷,在外出时给孩子佩戴口罩。如果整天戴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宝宝反而变得娇气,稍微受寒就更容易感冒。

  6、少到人员密集处

  在流感流行时节,孩子们应避免接触有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应减少看电影、开会等集体活动,避免前往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