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让孩子吃饱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7年12月14日 09: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齐征

  原标题:从让孩子吃饱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我们满足了让孩子们吃上热饭、喝上热水之后,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授人以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把下一个努力的方向定位于提高学生自身、自主追求营养和实现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希望形成学校、家长、家庭、政府共同促进青少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大环境。”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学生营养改善研讨会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希望工程事业部部长谷岚如是说,她同与会者分享了“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探索学生营养改善之道”。

  “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带着粮食、干粮去上学,是几辈人曾经的记忆。”谷岚说,“2008年到2010年,青基会先后组织了3次对300多所农村小学和希望小学的调研。调研发现当时一半的学校不具备供餐条件,而在有条件供餐的学校,厨房设备非常简陋或匮乏,卫生条件普遍比较差。调研中,青基会看到了学校和学生紧迫的需求,于是动员社会力量捐建厨房,当时的目标是让孩子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改善他们的营养。‘希望厨房’是中国青基会致力于学生营养改善的一个积极的探索。”几年来,“希望厨房”项目为有开餐需求的学校捐赠现代化的电器厨房设备,使其具备清洗、消毒、保温等个性化的功能。截至去年年底,青基会系统在全国共建了5500个食堂,捐赠企业达53家,受益的学生超过了275万人。

  中国疾控中心对项目进行的评估显示,“希望厨房”项目从2009年启动到2013年,完善了受捐学校厨房的条件,提高了厨房的效率,使厨房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降低了就餐学生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师生就餐的满意度提高。“然而在评估报告中,也发现了新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建议我们在捐建设备的同时,开展相应的营养教育,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厨房工作人员,都缺乏科学的营养膳食知识。”谷岚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我曾经接到河北白池沟赵校长反映的情况,说孩子们每周一会从家里带来大量的食物,有些孩子就不去食堂吃饭,食堂也经常有食物浪费的现象,同时孩子们有的偏瘦有的超重,营养非常不均衡。”谷岚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4年,“希望厨房”项目进行了升级,通过营养教育+美味菜园+积极运动三位一体的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捐建菜园子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希望我们的菜园子除了提供新鲜的食材,也为师生搭建一个劳动实践的平台。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学校通过建立菜园子,让孩子们体验了田间劳作,同时,他们把美术课、语文课以及数学课都嫁接在这个菜园子之上。”谷岚说。

  有了好的项目,要把好事做好还需要提升对项目的管理水平。青基会借鉴亿滋国际基金会的PIP管理模式,通过投入、产出、对关键事物的控制来达成项目。至今,整个营养教育在全国80个学校开展,培训了779名厨师,在52所学校开设了食育兴趣班,建设了92个菜园子,培训了营养课教师765人。“白池沟的赵校长在参加了项目两年以后,给我们发来了反馈,学生和老师都对营养课非常感兴趣,项目促进了师生在营养和健康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在安徽舒城,孩子们懂得了膳食宝塔,因此就知道了什么该多吃一些、什么该少吃一些,早餐应该怎么吃。云南保山营养课老师的反馈是,在上营养课之前,孩子们挑食、偏食、不爱体育锻炼,而上了营养课,孩子们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会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去,告诉他们的父母,真正做到了小手拉大手”。谷岚告诉记者,从明年开始,青基会将在北京、上海的城市学校,开展城市学生的营养教育。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