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查了没问题,今年肯定也没事;检查项目做得越多越保险;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就“完”了……许多市民对体检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健康体检科主任谈钧佩表示,体检也有讲究,个性化的体检才更适合、更精准。
一次体检不能“包查百病”
“每年都要体检,每年都没什么事情,总感觉‘白检了’”不少患者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其实,人体的各项指标均处于变化状态,去年正常,不代表今年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即便是最基础的检查项目,如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等都有检查的价值,对全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此外,谈钧佩提醒,一次体检未发现异常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在体检当日,即便是受检者已患有某种疾病,限于体检项目和部位,也不一定能检查到。比如,当体内肿瘤小于3毫米时,即使是CT、核磁共振、彩超也很难发现。但到一年以后,肿瘤可能已经长到3厘米以上。”因此,所谓“未见异常”,仅代表没有看见异常,不等于没有异常。如果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体检项目并非越多越好
“在体检中心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市民每次体检都要把体检栏目上的所有项目都做一遍,追求大而全。其实,这种做法却不一定科学。”谈钧佩主任说道。
体检的目的不只是局限于检查是否已患有某种疾病,更主要的作用应该是查找出可能患上某种疾病的风险,进而帮助老百姓进行有效的规避。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健康情况自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大而全”的体检项目虽然能让老百姓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情况,但仍然会有一些人需要“小而精”的专项体检项目来帮助自己有侧重性地进行身体检查。比如,被检者有糖尿病的家族史,那么他在体检前就应注意这种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及本人的健康状况,在体检时选择有针对性的体检项目,而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全面身体检查。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节约了体检时间,还可以节省一定的经济费用,而这样个性化的体检形式,更能体现出体检的意义。
谈主任提醒,常规体检项目能反应出人体的基本情况,是进一步检查的基础,因此切不可随意放弃。但对于一些非常高端的检查项目,原则上不必过于追求。过度体检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有些检查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专家建议,市民可在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既往史、家属史或现症状情况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最好在检查前咨询医生,由医生询问后给出的建议来合理选择检查项目。
结果呈“阳性”不代表患病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一看检查结果显示“阳性”或有箭头,就心惊胆战,认为自己得了病,紧张得很。谈钧佩指出,并非所有的阳性都是不好的,也并不是结果显示阳性,就一定得了严重的疾病。比如,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体内有乙肝抗体,能起到保护作用了,这就是一个“好消息”。再比如大便隐血阳性,不一定是肠道得了肿瘤,也可能是痔疮、肛裂、饮食等因素,这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后才能确定了。因此,专业的体检报告解读十分重要。
而检后并不代表着结束,而是帮助老百姓进行健康管理的另一个开始。谈主任介绍,健康管理首先要做一个准确的身体检查(信息收集);其次,要对体检结果做客观的评估,指出各类疾病的风险因素(风险评估);最后是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干预(健康干预)。因此,体检结束只是刚刚完成了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而为了帮助市民更好地“防病于未然”,体检报告的专业解读、基于历年健康档案的健康风险评估等措施,能够让市民更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目前身体所处的健康水平、未来可能患各类疾病的风险,以及应该如何科学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健康管理中心,配合云医院,让老百姓能够在手机、电脑上就能看到自身的健康趋势,进一步调整健康状况。”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