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看看您是否属于那个能够代谢“晨起一杯水”的人

2017年09月05日 10: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晨起空腹一杯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健康名言。很多人相信每天的这杯水,可以清肠胃、排毒养颜、稀释血液,甚至还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但是,你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晨起一杯水”反而有损健康吗?

  看似简单的喝水,其中却蕴含着养生大道理。火箭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红教授说,从中医理论来讲,很多脾胃虚寒、脾虚湿重、消化功能欠缺、肺肾功能不足的人,晨起若是喝了一杯水则会让身体受到伤害。

  晨起喝水阳气不升

  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起,但“晨起一杯水”对有些人反而会阻碍阳气升起。

  晨起喝水对身体强壮的人妨碍不大,对有的人就会引起体质下降,甚至产生疾病。尤其是对那些体弱多病、经络堵塞、阳气少的人是很不利的。

  很多人被家人强迫“晨起一杯水”,有的甚至是二杯、三杯。为什么说被强迫,因为他们并不渴,不想喝水。水是阴性的,对于阳气的生发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造成阻碍。那些原本水湿运化障碍的人,就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损伤,水湿积聚更加没有机会得到改善,使身体衰退老化得更快。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阳气弱不弱。郭志红教授说,其实可以通过观察面色来判断,是光润明快,还是涩滞暗淡。如果面色是光润明快,那就表明体内阳气充足。如果面色是涩滞暗淡,那就代表身体里阳气较少,阴气偏多,这样的人起床后应该鼓励阳气生发,不适宜饮水,如果饮水就会使阳气生发受阻。

  在临床上,有很多女性患者早晨起床后饮水出现不少问题,有的出现明显头晕,有的面部浮肿、晦浊,一看就知道是水湿造成的。特别是脾胃虚的人,面部很容易有痕迹,因为阳明胃经分布在面部。这些人对水湿的代谢不健全,尤其是早晨,阳气不足,喝进的水根本运化不起来,造成水湿弥漫,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头痛。这种情况,必须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中医大夫就诊,通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把身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乱喝水伤脾伤肺伤肾

  《四圣心源》说:“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如若脾阳(脾胃功能)不足,对水的消化吸收就不能完成,更不能变生气血。特别是在不需要水的时候喝水,还会让脾阳受到伤害。脾胃功能如果比较差,比如食欲差,易恶心或易呕吐,呃逆频繁,腹胀腹泻,胃脘不适等症状的人,对水的代谢同样也不能正常进行,如果在早晨脾阳还没有生发的情况下喝水,会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

  肺对水的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肺除了对呼吸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调水道”。郭志红教授指出,肺有调节水代谢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进行,也就是肺气可以使津液输布散发到全身各处,也可以促使水液下输于膀胱,保持小便通利。如若肺的功能有障碍,比如容易有胸闷气短、喘息心悸、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情况的人,对水的代谢也会很差,乱喝水就会加重以上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水,膀胱主水之气化。肾对调节和维持体内的水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肾脏功能出了问题,饮水就要注意,否则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系统,五脏六腑都参与了水的代谢,任何一个脏腑出了问题,都会对水的代谢造成影响。同样,无端地增加饮水,也会对身体各处不利。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水的时候,应该把身体维持在一个气血平和的状态,不要轻易打扰它。如果一杯一杯往肚子里灌水,就是人为干扰自己的气血平和。

  多喝水“帮凶”百病

  患有慢性病的人血液黏绸,希望通过多喝水来稀释血液。其实水喝下去大多不可能立即进入血管稀释血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循环的整体,水的代谢要在各个器官组织的协调运动下才能完成。如果说三焦气化、脏腑转输、气血运行任何一方面有问题,水就无法到达血管里以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心肺负担,也增加了脾肾负担,从而可以使很多慢性病多了无愈期。

  清代名医黄元御说:“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盖痰饮伏留,腐败雍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此处是说如果没有阳气,则水液郁积成为痰饮。郭志红教授说,凡是阳虚脾虚,肺肾不运,无不形成痰饮病。痰饮可堵塞气血运行,影响精神活动,各种疾病均可出现,并且变化无穷。显然水的郁积可以导致百病。观察一下身边喝水太多的人,几年下来,他们往往老得比别人快,因为脾肾的功能由于饮水过多而受伤了,喝水太多使心肺负担过重,脾肾负担过重,所有脏器的负担都会加重,自然比别人老得更快,随之而来的各种慢性病自然也会比别人来得更快、更多。

  中医理论认为,体内水液积聚凝练后能形成痰浊,痰浊再进一步积聚浓缩,就可成为痰核,比如瘰疬、瘿瘤等疾病;或与瘀血互结形成各种结节、肿块等。它们最初是良性的,时间一长,再遇到不良刺激,就可能转为恶性,但都是从水液积聚这一步开始的。原本是无害的水,因为身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及代谢障碍等综合因素,最后能生成各种有形物质来。临床中,一些囊肿病人就是因为不当饮水导致疗效降低。

  痰饮、痰浊,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都是由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病理产物,分有形和无形两类。有形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其黏稠的叫痰,较为清稀的叫饮。无形的痰饮可引起很多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气短胸闷、心悸或癫狂、昏迷等。按照治疗痰饮的方法去治疗,则会有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痰浊和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及精神病等许多疾病都有关系。

  喝多少水要因人而异

  喝水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喝多少,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道法自然。

  上班族和运动员,年轻人和老年人,健康人和病人,喝水的分量必须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活动量、排泄能力、对水的需求量、年龄、体重、工作状态、饮食状况和生活环境而定。比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身体消耗较大,代谢又很旺盛,口渴了需要喝水,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加以限制。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工作时间不怎么动弹,也不怎么出汗,喝下去的水大都直接进了肾脏,也就是增加了排尿量,如果大量频频喝水,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引起脾胃不适。

  200斤的壮汉一下喝五六杯水都可以,瘦小体弱的老太太一下也喝下五六杯水,她的脾胃会有多难受?中医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到了35岁后脾胃功能就会下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脾胃已经很差,吃的食物都要比年轻人少很多,如果喝的水和年轻人一样多,身体自然无法代谢,无法承受。

  通常认为的“每天必饮八杯水,多喝水能有效排毒,喝水应该按时按点”,在中医看来,这个观点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自我本能系统的需求,以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问题,这是一个僵化、机械的理论。


(责任编辑 :王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