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病时倾向选择老医生,认为他们比中青年医生经验丰富。南方医科大学儿科教授、广东儿科危重病学会主任委员曾其毅告诉记者,人们想找老医生看病的心理可以理解,也有一定合理性,但看病并非一定要找老医生。比如,某位知名老中医已90多岁,因名气太大,很多人慕名而来,但这位专家其实已经患上轻微老年痴呆,诊疗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北京市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崔述生教授表示,大多数老专家都是名副其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病都要找他们看,对于一些常见病,找年轻医生就行了。找老专家的病人多、挂号难,很可能耽误治疗时机。
曾其毅认为,一名医生的黄金阶段在45至50岁之间,此时该犯的错已经犯过了,该学的东西已经掌握了,做事更成熟、稳重。若以手术速度和精准为标准,黄金年龄是35至40岁;如以出错几率为标准,黄金年龄则在45岁前后。总而言之,大家不要盲目崇拜老医生,而要对年轻医生多些信任。
专家表示,选择年轻医生有两点理由。一是,医生不仅是个脑力活,还是个体力活。一台大手术往往要做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要求医生大脑和身体高度协调。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就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在这点上年轻医生更有优势。二是,40岁前后是医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一阶段,他们正处于职业上升期,不管是看病还是手术都更谨慎,准确率也更高。因此,是否处于职业上升期,是病人选择医生的黄金标准之一。
患者选择医生还要看其是否有医德和人文情怀。曾其毅认为,诊疗时,医生诚心不足、耐心不够,会造成患者戒备甚至敌对心理,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崔述生指出,医治病人的诀窍在于关爱病人,如不能给病人温暖,即使医术再精湛,也不是一名好医生。医德是否高尚,有没有人文情怀,和年龄关系不大,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和修为层次。医生应明白,关爱病人、解除痛苦是医生最高职责,富有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则是医生的最高境界。 (综合)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