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专家:免疫力≠抗癌力!免疫失调才是元凶!

2017年06月19日 08:03    来源:健康时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何裕民

  免疫力强身体就能与癌症绝缘么?著名肿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给出了答案: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

  社会上关于癌症最大误区可能认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就可防范癌症,故推销保健品给癌症患者时,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的边,就大行其道。

  因为人们总觉得: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吗?

  其实,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

  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

  免疫力低了不好,容易引起细菌、病毒感染,但太高也是病,对人体同样有害。免疫反应太强烈,破坏力太大,易出现红斑狼疮、类风湿等难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等,故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

  我们经历了几次比较严重的传染病流行,从“非典”,到 中东呼吸综合征,其间还有“禽流感”等。这些病的发生有个特点:同样被感染,孩子的病情往往较轻,比成年人治愈率高。很少有孩子因这些病不治而亡的。按理说:孩子的免疫力不如成年, 怎么反而不至于致死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免疫力不如成年人,免疫反应不强烈,和外敌(病菌)争斗时,能动员的力量有限,“战斗”没有成年人那般激烈,其规模也要小多了,故对其身体的伤害也就小了。

  发病前,免疫力不一定低下

  临床上,绝大多数癌症患者是发生在那些平素身体壮实、几乎很少生病(包括感冒)的人身上,相反,那些平素病恹恹的,动不动就感冒生病的,倒很少生癌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它能够用免疫力低下解释吗?显然,这无法自圆其说。

  免疫失调才是“元凶”

  其实,癌症的发生、发展,只是与免疫监视及清除功能密切相关,免疫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与一般疾病并无二致。严格意义上,是免疫失调,导致癌症的发生进程及其发展。

  所以,重点就是,学会平衡你的免疫力,在免疫力低下时增强到最合适的状态,并且远离那些能够使你免疫力失调的源头!

  6招平衡你的免疫力

  1每天一杯黄芪水

  国医大师李济仁天天喝自己调配的药茶,其中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黄芪。在中医看来,黄芪有补气升阳的作用,可提高人体的精力和体力。黄芪虽好,但主要功效是补气,也就是说更适合气虚的人,如长期感觉疲劳、做事无精打采、年老体弱、手术后以及进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并不是人人都能喝。建议喝之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中医师!

  2保持乐观的心态

  乐观的心态可以维持人体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荷尔蒙成分增多,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诱导肿瘤的发生。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3睡够8小时

  每天睡够8小时,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自我睡眠”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临床专家的研究表明,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消灭。

  4每天运动30分钟

  有试验表明,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人体的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相对增强。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心跳加快即可,如快走、慢跑等就很适合。

  5经常大笑

  干吗总是紧绷着脸闷闷不乐呢?

  加利福尼亚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大笑能减少“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

  另外,这些会杀伤你的免疫力

  1.交际圈子太狭窄

  友谊是增强免疫力的“良药”。研究证实,一个人结交的朋友越少,身体越易生病,甚至寿命也大受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朋友数目超过6个的人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提高4倍。

  2.平日欠下“睡眠债”

  经常克扣睡眠时间会让身体产生的免疫细胞数量锐减。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每天睡7~8小时的人,每天只睡4小时的人,血液里的流感抗体只有前者的50%。

  3.凡事老往坏处想

  研究发现,当悲观者积极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时,体内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数量会增多,他们的身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每天5分钟,一边深呼吸,一边做做白日梦,让愉快的画面从脑中飘过,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目和活力。

  4.有话憋在肚子里

  研究发现,喜欢探讨问题的夫妻,血压、心率会降低,而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数量会升高。

  有话就说,千万不要憋在肚子里!

  5.朋友爱吸烟

  统计表明,美国每年有3000名非吸烟人员死于肺癌,30万儿童患呼吸道感染,二手烟对健康的影响毋须多言。

  一定要远离二手烟环境。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