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到县妇幼保健院急诊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多,这些患儿中有不少出现反复发热、高热不退、咽喉有小水疱。这往往是疱疹性咽峡炎惹的祸。
夏天来了,天气越来越热,疱疹性咽峡炎进入了高发期。由于发病急、病情重,这个病让孩子受罪,不少宝爸宝妈为此而心急忙慌。
市民邝女士近几天急坏了,因为她2岁多的儿子小乐外出游玩回家后不久,就不肯进食,精神不佳,与平时活蹦乱跳的他骤然不同,邝女士发现儿子如此不对劲,“赶紧给他测体温,已经是38℃多了。送医后,才发现他咽部发红,经初步判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是一种以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夏秋季节流行,每年5月至7月是高发期。”新兴县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屠兴柱告诉记者,近段时间,每天接诊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大概有60例。
据县妇幼保健急诊科医生吴丹文介绍,疱疹性咽峡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是发热,有咽红、食欲不好等症状,无法与普通感冒等相鉴别。在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后的当天或第二天,上腭粘膜即会出现小水疱,2~3天内变成直径2~3mm,继而破溃,形成白色或黄色的溃疡。
一些没经验的新手爸妈一旦遇到宝宝发热通常会急得手忙脚乱。吴丹文说,发热是这个疾病主要的伴随症状,但通常体温不高,几乎在水疱破溃的同时,体温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疱破溃成小溃疡后有疼痛感,会影响到患儿的进食,婴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大约会持续2~3天。
疱疹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玩具等传播。就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医生提醒,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里,小朋友们都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少到公共场所。
一旦患上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吴丹文支招,对于病情较轻者可以给予对症处理,可用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的营养物质,多吃些含有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蔬果。
她提醒,如果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也易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若患儿持续高热应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南方日报新兴视窗记者 冯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