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言堂
苑广阔
春茶含过量农药,摸购物小票会致癌,红籽草莓含染色剂,面条残留物是塑化剂,疫苗危害巨大……近段时间,数则健康谣言引爆微信朋友圈。
在常见的各种谣言类型中,和健康有关的谣言出现频率最高,表现得最为活跃,简直成了“谣言中的战斗机”。各种关于健康、养生的文章,借助危言耸听的标题呈现出刷屏之势。转发这样一则健康谣言,只需手指一动,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比如今年2月,一则“塑料紫菜”的谣言,最终导致市场紫菜价格一路狂跌,给紫菜生产企业和种植户带来严重损失,初步估计损失金额达上亿元。而对公众而言,这些健康谣言则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疾病防治带来各种误导,导致该吃的东西不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又吃了,尤其是对于已经罹患各种疾病的人来说,则可能因为一则谣言耽误疾病的诊治,甚至给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健康谣言的兴盛,从根本上来说和人们重视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等有关,当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的结果。但谣言终究是谣言,重视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结果反而因为各种谣言误入歧途,做了不利于健康和生命的事情,这岂不是一种南辕北辙?
健康谣言之所以广泛流传,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必须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维护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对待,严把食品安全关。各地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应做到“守土有责,失土问责”,不断加大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力度,让食品质量长期稳定在高水平,赢回公众的信任和信心。
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畅通辟谣机制,加大对制造和传播健康谣言的打击惩戒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遏制健康谣言的传播。在打击和惩戒造谣传谣的过程中,需要食药监、公安、网监等部门通力协作,对造谣生事者坚决追责,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对于健康谣言重灾区——微博、微信、自媒体等,不仅应由相关部门加大对谣言发布者的惩治力度,社交媒体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也要负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