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患不患癌看运气? 肿瘤医生这样说

2017年04月14日 07:47    来源:南京日报   

  4月15日—21日是第2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中国抗癌协会指出,肿瘤防治要提倡“加强健康教育,远离不良习惯”。然而,日前有新闻报道说,美国权威杂志《科学》3月23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约66%的癌症基因突变来自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DNA复制随机错误,与遗传基因或环境因素无关。这一发现也被解读为三分之二的癌症要归咎于“运气不好”。相关文章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不少人心存疑问:癌症预防还有意义吗?

  患癌要怪“坏运气”?

  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肿瘤发生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癌症数据最新报告指出,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人得癌症。到85岁时,一个人患癌累积风险为36%,也就是说,一生中有超过三成的几率患上癌症。癌症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把大多数癌症的发生归咎于‘运气不好’,显然是大众的误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肿瘤科廖洪映教授指出,《科学》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其意义在于解释了部分找不到确切原因的癌症的发生,但无法就此推导出“癌症预防没有意义”的结论。

  据悉,这项研究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肿瘤学教授贝尔特·福格尔斯坦等开展。研究人员基于423个国际癌症数据库,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全球60多个国家人群干细胞分裂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这些国家的人口总计达48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有17种肿瘤纳入了统计。研究认为,近三分之二(约66%)的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咎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随机错误,而不是遗传基因或环境因素。

  廖洪映教授认为,这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病人生活习惯很好,也没有接触高危致癌因素,却得了癌症。不过,研究仍在科学界引发很大争议。“60多个国家能否代表整个世界,只统计了17种肿瘤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国外对此的争议也很大。世界卫生组织旗下一份癌症研究杂志认为,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不能归因于运气不好,至少三分之二的肿瘤能找到相关的因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肿瘤科主治医生傅文凡介绍,其实该研究团队2015年就发表过类似文章,这次是2.0版本。“本身是个很好的研究,但被过度解读了。”傅文凡指出,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肿瘤的发生,基因突变后人体还有自动修复功能,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即使有少量“坏细胞”的出现,免疫系统也可以清除。“这项研究还只是一个基础研究,尚需要更多证据去证明。肿瘤的预防,主要不是预防DNA随机突变,而更多的是预防外界因素在其他层面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

  癌症能够预防吗?

  远离风险因素很重要

  癌症的“坏运气说”一度在朋友圈刷屏,有网友就表示,“可见及时行乐最重要,得不得癌全靠运气”。果真如此吗?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李治中(菠萝因子)撰文指出,这篇论文不说明我们对癌症预防的无能为力,相反,文章证明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同时,抽烟、喝酒、空气污染,病毒感染等风险因素非常重要,要竭力避免。“普通大众的防癌、抗癌的理念不应受到影响。”

  廖洪映教授也指出,目前的主流观点仍认为,大部分肿瘤还是需要预防的,小部分肿瘤找不到确切原因,是否纯属运气不好,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比如肺癌中的鳞癌占比30%—40%,跟抽烟、大气污染,都有明确的关系。消化道肿瘤也明确与亚硝酸盐摄入过多等饮食习惯相关。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的关系也有明确证据。”

  事实上,上述论文中,不同癌症的随机因素也不同。例如,文章认为,胰腺癌77%的突变可归因于DNA复制随机错误,18%为吸烟等环境因素,只有5%是遗传因素;肺癌的情况则大不一样,65%的突变归因于环境因素,其中主要是吸烟,35%是DNA复制随机错误,而遗传因素没有影响。

  3月31日,收集了1975—2014年这40年间临床资料总结出来的美国国家癌症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癌症死亡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作者将其归功于对烟草贸易的控制,癌症的早期筛查,尤其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等预防工作方面的改善以及癌症新疗方取得的成效。

  该如何预防癌症?

  改善生活方式和室内外环境

  作为一名肺肿瘤科的医生,廖洪映教授指出,就肺癌而言,在预防方面,有三大明确的高危因素应该尽量避免。一是烟草。美国的男性肺癌发病率逐年下降,就与控制烟草贸易得力有直接因果关系。二是空气污染。除了政府加强环境治理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尤其要注意室内空气污染。“为什么女性不抽烟,肺癌发病率却在升高,有观点认为,跟厨房油烟和家庭二手烟有关。”有数据显示,做一次饭的油烟,持续30分钟没有排空,相当于抽了30—40支烟。第三,放射线。廖洪映教授指出,目前有数据显示,医务人员中的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偏高,放疗科、核医学科、手术室等科室的职业暴露是一大因素。在核素检查或治疗后,严格来讲,病人在72小时之内仍带有放射残留,医护人员应该做好职业防护,患者家属更应该引起重视,孕早期以及婴幼儿等,要跟病人保持1米外的距离。

  肺癌的早期筛查获益非常明显,早期(Ia期)5年存活率超过90%。廖洪映教授认为,高危人群应该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如何判定是否是高危人群?就肺癌来说,55岁以上;吸烟指数超过400(一天20支抽了20年,吸烟指数即400);有家族癌症史的30岁以上人群,可以做一些特定筛查检查。但廖洪映教授提醒,PET—CT等不建议列为常规的体检项目,除非是高危人群,身上已经发现可疑的结节,否则这样所谓的“高端体检”反而带来负面的风险。

  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上述论文中,中国高发的胃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等,“随机因素”都不高,主要由环境和生活方式引起。换句话说,这些癌症通过预防,获益会更大。如肝癌,如果把慢性乙肝病毒传染途径切断,降低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减少肝硬化发生,肝癌发生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控制HPV感染也被证实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廖洪映教授提醒,市民应该注意一些生活细节,比如饮食方面,少吃强刺激的食物,太烫太浓的茶要少喝,非常辣的食物少吃,少吃腌制的食物如榨菜、萝卜干、咸菜等。

  据《南方日报》 严慧芳 阚文婧

  【链接】

  外在致癌因素不容小觑

  “其实,《科学》杂志的这项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否认通过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的重要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教授解释说,“基因突变” 和“癌症发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论文原文的意思是说,“66%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但却被误读成“66%的癌症是随机发生的”,这两者有本质区别。癌症发生时一定是有某些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却不一定会导致癌症发生。

  梁晓华表示,绝大多数癌症是随机因素和不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另一方面,癌症的发生肯定有很大随机性,无法预测,这也就客观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任何一种预防手段,都不能完全避免癌症的发生,只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但是,如果秉持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观念,显然是一种更进取的和主动的人生。

  从《科学》杂志这篇论文所提供的列表可以看到,66%是整体概率,有些癌症随机因素或许高,例如,胰腺癌77%的突变可归因于DNA复制随机错误,18%为吸烟等环境因素,只有5%是遗传因素;肺癌的情况则大不一样,65%的突变归因于环境因素,其中主要是吸烟,35%是DNA复制随机错误,而遗传因素没有影响。

  中国高发的几大癌症,主要是环境和生活方式引起的。比如,肺癌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吸烟、环境污染、放射性气体等)导致的,通过戒烟、避免室内外空气污染,很多肺癌能够预防。另外四个受环境影响很大的癌症分别是胃癌,食管癌,宫颈癌,肝癌。他们的预防方式分别是,控制幽门螺旋杆菌,胃镜检查;戒烟,避免滚烫食物和饮品;接种HPV疫苗,定期筛查;接种乙肝疫苗,戒酒。

  关于接种疫苗预防癌症,专家表示,针对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病毒(HPV)疫苗,可以预防部分宫颈癌,目前已在国内上市;另一种是乙型肝炎(HBV)疫苗,现在已经进入计划免疫,在过去二十年里将儿童肝癌的死亡率降低了75%。 据《新民晚报》 左妍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