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来临,日照时间逐渐加长,光照强度也越来越强,日光性皮炎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对于爱好进行户外活动的人来说,对日光性皮炎要做好防护,发病时要及时治疗,才能尽情享受舒心愉快的春天。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强烈的日光照射或皮肤对日光过敏,在曝晒处皮肤发生红斑、水肿或水疱等损害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
临床特征:
(1)起病于春末夏初阳光曝晒、紫外线强度很高之时。
(2)多见于儿童和妇女的头面等暴露部位。
(3)基本损害为日晒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暴露部位的皮肤发生弥漫性红斑,较重时可伴水肿,甚至起水疱或大疱。后皮损逐渐变为暗红色或红褐色,脱屑,逐渐消退,遗留褐色色素沉着。自觉烧灼感或有刺痛,触之更痛,后期可出现干燥、微痒。
(4)重症者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心动过速。
(5)轻者2~3天内痊愈,重者需1~2周方可痊愈。
西医系统治疗:
有全身症状者,给予补液、口服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口服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轻症者,仅外用治疗即可,局部以消炎、安抚、止痛为原则。轻症外用炉甘石洗剂,红斑明显者可使用3%硼酸液或冰牛奶湿敷;有明显红肿热痛者可使用激素类药膏以消炎,止痒,抗过敏。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称日光性皮炎为日晒伤、日晒疮。中医学文献《外科启玄·日晒疮》记载:“三伏炎天……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气血所生也。”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禀赋不足,皮毛腠理不密,复感风热之邪,致使热不得外泄,郁于肌肤而成。
(1)光毒侵袭证 暴露部位皮肤焮红漫肿,表面光亮,或见红肿斑片上水疱,局部灼热、刺痛或瘙痒,伴见身热、头痛、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滑数。治以解毒清热、凉血消斑。方剂以清热除湿汤加减。药用:连翘、银花、大青叶、青蒿、茵陈、丹皮、生地、生石膏、白茅根、栀子。
(2)湿毒搏结证 暴露部位出现弥漫红斑,肿胀明显,可见水疱集簇,疱壁紧张,破溃渗液,局部糜烂结痂,自觉瘙痒,灼热,口不渴。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或濡。治以除湿解毒,清热凉血。方剂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六一散、茵陈、秦艽、马齿苋、地丁、生地、紫草根等。酌选清热除湿汤、龙胆泻肝丸、除湿丸等。
此外,治疗日光性皮炎还有特色疗法——光化学疗法:8-甲氧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照射(PUVA),对活动期病变有效,如在春夏季前照射有预防作用。
预防:
(1)经常参加室外锻炼,逐渐加深肤色,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能力。
(2)避免在强烈日光下暴露时间太长,日光照射强烈时(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减少外出。对日光感受性较差者,应避免烈日曝晒。
(3)外出时尽量通过撑遮阳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衫等物理遮盖手段来防晒。
(4)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可于晒前涂布防晒剂,如5%对氨苯甲酸乙醇、5%二氧化钛乳剂、氧化锌糊剂或软膏等防护。
(5)避免使用可致光敏的药物及食物。如内服的四环素、灰黄霉素、磺胺类、盐酸异丙嗪等药物;外用的焦油类药膏;灰菜、黄泥螺等食物。
(摘自《常见病合理用药丛书-过敏性皮肤病合理用药511问》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主编 孙丽蕴 王倩)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