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今年70多岁,五年前老伴去世,他一直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
前段时间,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去了趟欧洲游,整整十五天。其间,独自在家的张老师突然胸闷难受,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到医院紧急就医。检查显示,他的心脏没有问题,更没想到的是医生建议他去心理科看看。结果,张老师被诊断为“隐匿性抑郁症”。
宁波市康宁医院五病区科主任、主任医师方泽忠介绍说,“隐匿性抑郁症”常常表现为躯体不适,不容易发现,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今天(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主题是“一起来聊聊抑郁症”。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定的主题是“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通讯员曾薇郭军记者贺艳
胸闷难受心脏却没问题 医生建议去看心理科
女儿和女婿都是上班族,有一个5岁的孩子,张老师自然就承担起了每天接送小外孙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每天早上到菜场买好菜,回家洗好,等小外孙接回来之后就开始烧饭,等着女儿女婿回家吃饭。
人家开玩笑说,张老师像个男保姆。张老师乐呵呵地笑笑,回答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说完,又拿着菜篮子去买菜了。
往年,因为孩子小,每逢节假日,女儿女婿都宅在家过年,一般都带孩子和张老师到周边景点转转。
前段时间,女儿女婿觉得孩子大了,旅途能够自理了,于是决定一家子去一趟欧洲游。出发之前,他们也问过张老师,让他跟着一起去。张老师觉得平时整天跟女儿女婿在一起,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他们,这次外出旅游,就让他们一家三口来个独处的时光。于是,他就推辞说有其他事情,不跟他们一块去了。
女儿女婿请了年休假,再加调休,整整去了十五天。独自在家的张老师,不用像平时那样按时去接小外孙了,也不用每天早上拿着个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了,更不用每天煮好饭等女儿女婿回家吃饭了,貌似生活轻松了很多,但是他觉得自己很没劲,心里空落落的,饭也不想吃,电视看看也没意思。
一天早上,张老师起床后,突然感到胸闷难受,以为是心脏病发了,赶紧打电话给一个亲戚。亲戚马上带他到医院检查看病,检查结果却显示张老师的心脏没有问题。后来,医生和张老师详细交流后,认为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建议亲戚带他去看心理科。
在心理科,张老师被诊断为典型的抑郁症引起的躯体障碍。在医生的对症治疗下,张老师的病情果然逐渐好转。
“隐匿性抑郁症”是本人也不知道的抑郁症
方泽忠认为,张老师这种情况,临床上就认为是“隐匿性抑郁症”。
他介绍说,“隐匿性抑郁症”并不是说患者故意把抑郁症状隐藏起来,怕人知道,不告诉别人,而是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有抑郁症,总以为自己躯体疾病很重,希望内、外、妇等科的医生帮助诊治,所以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到精神科治疗。实际上,综合医院的医生面对他们时,也常常会忽略这些抑郁症。结果好多人辗转各大医院的各个科室,做尽各种检查,结果却显示没病。
防止抑郁,方泽忠建议,平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要把工作和生活很好地区分开来,花点时间爱自己。另外,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还是预防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当然,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是预防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空巢”老人容易心理不适 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
现在空巢老人很多,宁波市康宁医院老年科心理咨询师邵丽一直在关注老人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像春节、国庆节这样的长假过后,‘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现心理不适。这是因为过节期间,老人被孩子包围,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处于愉快和亢奋之中,而当孩子离家重回‘空巢’状态后,巨大的反差使得心理上产生严重失落感,甚至有可能导致抑郁发生,出现失眠、头晕、腹胀、便秘、食欲下降、胸闷憋气、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对外兴趣寥寥、做事缺乏动力等症状。张老师就是这种情况。”
“节后抑郁”属于短暂适应障碍,一般半个月内就可自行缓解,如果超过两周不能缓解则需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时间拖久了容易演变为真性抑郁。
要避免节后出现抑郁情绪,老年人不仅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还应在节后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交往,适当的运动锻炼不仅有助提高身体免疫力,也能帮助老人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保持健康、开朗的心态,提高自身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空巢”老人的子女应该多关心家中老人,常回家看看,陪老人拉拉家常,这是治疗“空巢”心理疾病的最佳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