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友近期对“蕨菜是否为致癌蔬菜”的质疑,央视“共同关注”栏目近日展开调查。
蕨菜是传统野菜的代表,是“山菜之王”,很多人认为它绿色无污染,有营养,甚至还可抗癌,被誉为“长寿菜”。据相关资料显示,蕨菜嫩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钾、钙、镁等多种营养素和矿物质。此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等。然而,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曾对蕨菜提出“久食成瘕”的说法,意思是长期吃蕨菜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据央视“共同关注”报道,不管是实验动物还是牲畜,食用蕨类都有可能造成中毒的情况,包括肝的损害、致癌,而这种致癌物质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从蕨菜中提取到的原蕨苷。通过送检,测出原蕨苷在蕨菜中含量从高到低为叶、茎、根,叶中含量是根的10倍。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官方网站里,原蕨苷被列为二类致癌物质。
实验室进行蕨菜致癌的动物喂养试验表明,蕨菜可使大鼠诱发胃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研究人员还对经过烹调加工过的蕨菜致癌试验表明,即使经过加工的蕨菜,也能诱发癌症。
不过,在节目中,食品研究专家王冬东告诉记者:“原蕨苷这种东西在食品加工过程当中,比如说在制作蕨根粉的时候,会使用到一些石灰水或者什么,这个都会破坏它的活性。所以说我们现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我们在食用这种加工过的蕨类,会对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研究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通过拿酸或拿碱浸泡,之后再加热烹饪,这些方式都可以令蕨菜中的原蕨苷降低,因为原蕨苷不是很稳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尝鲜将很多野菜纷纷搬上餐桌,甚至成为一日三餐的必需品。
王冬东提醒,食用蕨菜等野生植物时,一定要注意适量原则。偶尔尝鲜可以,但不要当成日常的食用蔬菜,也不要去盲目的相信其所谓的保健功能。其实这些保健功能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但是其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了解更多:
我国常见的野菜有300多种,营养成分较高的约有100多种,但可供人们习惯食用的只有数十种。
有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野菜,如莼菜、灰菜、马齿苋、槐花、野生小蒜等,都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容易在某些特殊体质的人身上引起过敏反应。
马齿苋,吃后皮肤在太阳下暴晒,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在眼睑、面部、颈部及手臂等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野生小蒜如果吃多了,会出现咽喉干燥、眼目赤肿等症状。
此外,野菜多为寒凉性,脾胃虚弱者食用极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即便是正常体质的人也不宜多食野菜。因此,不管是什么野菜,尝尝鲜就可以了,不要长期和大量食用。
尤其要注意的是,属于过敏体质的人,患湿疹、痛风的人最好不要常吃野菜,否则可能导致过敏或者引发其他病症。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共收到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8起,中毒人数1045人,死亡89人,绝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家庭,主要原因为误采误食。为了保障消费者安全食用野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特发出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