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日报官博消息,11月29日,临汾网友于先生微博反映称,其住院期间服用山西天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生化丸时,发现药丸中竟有个纸团,上面还印有英文字母。“当时一口咬下去,发现咬不动,病友们都开玩笑说,你的药丸有‘馅’。”目前,涉事药厂已与于先生联系解决此事。
药丸里居然出现纸团这样的“填充物”,也未免太搞笑了。且不说药品的成分怎样、药效如何、有无副作用,至少从包装上就缺乏起码的专业精神。弄一块儿破纸片子,还带有英文字母,就想装老外、糊弄老百姓?
事实上,这绝非孤例,山西天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粗枝大叶”,其来有自。据重庆市食药监部门2010年底发布的药品质量公告,该企业生产的降糖宁胶囊即存在“装量差异”问题。
这样的产品合成,甚至都涉及不到“高大上”的药品安全,而只能算是小儿科的玩忽职守。就好像有粗心的医生把纱布落在患者腹中一样,难道也有粗心的工人把纸团落在了药丸中?人命关天的事儿,仅仅是一个“粗心”就可以搪塞吗?
换言之,药丸中混入乱七八糟的杂物,本身就表明企业在生产组织、质量控制以及产品检测等方面的“失灵”。而举凡事儿出得越匪夷所思、越蹊跷难解,就越是表明,此类问题绝非偶然,而是折射出企业常态化的生产水准。
这样的药品质量未免对不住患者的虔敬之心。当一个个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小心翼翼地手捧着药丸,希望可以缓解乃至消除病痛之时,殊不知,这些药丸其实完全承当不起老百姓的爱与敬。
企业可能会说,这不过是个小概率事件,药品的质量还是信得过的。但问题在于,若企业连起码的流程都不能控制,人们又该怎样信任药品的质量?
12月6日,据媒体报道,山西省食药监局邀请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部分专家,评审和论证《山西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而国家食药监总局也于此前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药品安全随机抽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相信这些意旨宏大的规划与通知,均指向更加高远的药品安全目标,类似药丸有“馅”这样的小问题,尽管也属治理内容,但不会成为治理重点。
然而,老百姓评价政府治理食药安全的标准,恰恰就是能不能切实治理药丸有“馅”这样的小问题。惟有真正重视药品安全,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入手,严格管理,规范流程,细化责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屡禁不止的药品安全问题。企业当然要有济世的责任心,而政府的强力监管则是公共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障线。(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