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我国报告现有艾滋病例65.4万

2016年12月01日 07:38    来源:湖北日报   

  艾滋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与此同时,约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十二五”期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发现率增加了68.1%,病死率降低了57%。但是,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社交新媒体的流行增加了防艾难度。遏制艾滋病,还需推开防控、检测和科研“三重门”。

  防控之门:社交新媒介等增加危险性行为干预难度

  手机摇一摇,微信聊一聊,一次轻率而“方便”的性行为,暗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巨大风险。

  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经性传播已是艾滋病病毒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今年1至9月,我国新报告经性传播感染者比例达到94.2%。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认为,互联网等社交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增加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便捷性、隐蔽性,这些社会因素加大了防控工作难度。

  专家建议,切实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全民艾滋病防治意识。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发适宜的宣传材料。对流动人口、青年学生、老年人等相关高危行为人群加强警示性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

  检测之门:发现更多感染者需织密检测筛查之网

  检还是不检,成了很多高危行为人群的“心病”。目前,全国尚有约三分之一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不知晓自身感染状况,有些人没有检测意识,也有些人因担心隐私曝光、社会歧视而不愿接受检测。

  扩大检测,才能有效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实现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到90%以上。向这一目标迈进,必须织密检测筛查之网,包括提高检测可及性,落实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全覆盖,落实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全覆盖,提高随访服务质量,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等。

  科研之门:取得关键突破需加快药物技术创新

  安全有效疫苗及药物的研发,是全球抗艾科研人员的共同课题。“十二五”以来,我国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涌现出一批科研成果,为艾滋病的科学防治奠定坚实基础。

  吴尊友介绍,通过“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已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第四代艾滋病诊断试剂将窗口期从3周缩短到2周以内,全自动高通量核酸血筛检测体系将检测窗口缩短到11天,淋巴细胞计数试剂打破了高端诊断试剂由国外垄断的局面;我国也在进一步加强抗艾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创制了新一代艾滋病疫苗载体。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