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糖尿病患者: 主食少于150克/天血糖会升高

2016年10月14日 08:11    来源:广州日报   

  (图@视觉中国)

  张晔教授

  糖尿病患者能吃主食吗?“无糖食品”可以多吃吗?是不是只吃粗粮不吃细粮就行了?植物油多吃无妨吗?10月24日8:00~11:00,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糖尿病食疗”专题讲座将在广州广联礼堂开讲。糖尿病食疗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教授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饮食控糖。她提醒,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要注意避免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1:

  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认为得了糖尿病,应该采取‘饥饿疗法’,尤其要少吃主食。”张晔说,其实,这是对饮食控制的一种误解。糖尿病饮食治疗是因人而异地控制饮食总热量,维持合理的饮食结构,而不是单纯地饥饿或不吃主食。

  张晔介绍,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所吃的主食少于150克,就会产生以下不良后果:首先,人体在饥饿时,体内的生糖激素水平将很快升高,这不仅会使血糖水平升高,而且会自动分解体内的脂肪与蛋白质,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而这些代谢产物需要肝脏的分解和肾脏的排泄,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其次,长期采取“饥饿疗法”还会引起多种营养素的缺乏,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误区2:

  “无糖食品”可以多吃

  张晔介绍,所谓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而已,其本身仍由含有淀粉的食物制作而成,如果不加节制地大量食用,仍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而不易控制。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真正的“无糖食品”。因此,对于“无糖食品”,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误区3:

  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有些糖尿病患者听说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而粗粮又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因此就只吃粗粮,不吃细粮。”张晔说,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由于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减缓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摄入同量的粗粮和细粮,餐后转化成血糖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血糖水平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用粗粮代替细粮是可取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吃太多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有可能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并影响蛋白质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反而对身体不利。

  误区4:

  植物油多吃无妨

  其实,植物油同样也是脂肪,热量也很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超过每日规定的总热量。而且,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与癌症相关。因此,正常人每天植物油的摄入量应在25克以下,糖友及患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患者应限制在20克以下。

  讲座信息:

  讲座时间:10月24日8:00~11:00

  讲座地点:广联礼堂(越秀区陵园西路17号,东风大酒店旁)

  报名电话(免费):(广州)400-0824-000、(佛山)0757-82304576、(顺德)0757-22250485

  活动福利:

  报名成功者可享受以下六大福利:

  1.领取张晔教授关于“糖尿病食疗”的讲座门票一张。

  2.价值128元的便携式手拉购物车一辆。

  3.价值298元的新型血糖仪一台。

  4.价值1276元的血管彩超检测及全身并发症预警筛查。

  5.价值188元的胰岛功能损伤检测。

  6.免挂号费,有机会享受张晔教授领衔专家团亲诊。

  特别提醒:

  本次公益活动是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特别提供50万元援助基金,参加活动免费。因座席及援助物资有限,需先电话报名索取门票。仅限500人,名满即止。(方田)

  专稿

  专家简介

  张晔:糖尿病食疗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309医院营养科主任、 教授,从事临床营养工作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营养治疗经验,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营养学专业学术会议。主编《自己是最好的家庭营养师》、《冠心病饮食导航》、《这样喝咖啡更健康》、《糖尿病这样吃就对了》、《美容养颜特效食谱》、《养生豆浆》、《张晔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30余部著作。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