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提醒,夏季是烧烫伤的高发季,幼儿成为常发群体,家长要注意排查危险源
天气炎热,逐步升高的不仅是温度计上的指针,还有烧烫伤的发病率。天府早报记者昨日从成都市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获悉,夏季是烧烫伤的高发季节,仅6月13日一天,该科室就接收了10例住院患者。该院烧伤整形外科主治医师谭子明透露,目前,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儿童成为各种意外烧烫伤最常发生的群体,尤其是1至3岁的幼儿,“根据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近年来的统计,门诊及住院患者近半数均是幼儿。”
这些细节你注意了吗?
将热水瓶、热水杯等危险物品放置在小儿触摸不到的位置
盛有热汤的锅、盆等一律不放在地上
就餐上菜儿童需专人看管
厨房是禁区,儿童需止步
洗澡、洗脚时,应先放冷水再加热水,温度调节适合后再将孩子带到水盆前
定期检查炉灶、热水器,为预防电烧伤,家中应该使用保护性电源插座及漏电保护装置
小知识
烫伤记住“脱”“冲”“裹”“送”
一旦不幸发生烧烫伤,记住以下口诀:一“脱”,二“冲”、三“裹”、四“送”。
脱
指烧烫伤发生后第一时间需脱离致伤物,迅速脱离高温的环境 (火灾现场)、扑灭身上的火焰、脱去燃烧或是浸有热液的衣物,当然如果难以脱去致伤物,只要排除特殊化学物烧伤,立即冲淋降温是最好的选择;
冲
指烧烫伤后持续冷水湿敷 (又叫 “冷疗”)可迅速将局部热量散去,以降低创面残余热量对深部组织的伤害并减轻疼痛感及炎症反应,随手可得的自来水是最佳的选择。各种土方偏方(如芦荟、酱油、牙膏等等)只会加深创面的程度,冷敷时间持续1至3小时为宜。切记不能用冰袋冷敷,谨防烧伤叠加冻伤,另外儿童要注意保温预防低体温,受伤面积较大的应边冲边送医;
裹
指利用干净的衣物或毛巾等湿敷包裹保护创面,预防创面污染及再次加深;
送
指烧烫伤急救后送,对于较严重烧烫伤,城市居民应立即于当地烧伤专科医院救治;边远地区则应就近于当地医疗机构急救,补充液体同时逐层后送至地区烧伤专科救治。
买菜遭遇
倒地的汤锅烫伤2岁女娃
2岁多的尧尧(化名)侧卧在病床上,右手、右腿和双脚处都有明显的烫伤痕迹,尧尧妈妈张女士坐在病床旁,心疼地看着女儿。
张女士介绍,6月8日下午,尧尧跟着奶奶到一家冒鸭子店买卤菜,“卖菜的窗口和装有卤水的汤锅只隔了一个狭窄的过道,当时有个人提着东西,从过道经过的时候不小心把这汤锅撞倒了”,张女士说,孩子骑着扭扭车,本来离这口锅还有三五米远,“没想到汤汁烫到了一位男士的脚,他跳起来正好踢到了后面的扭扭车,娃娃顺势摔倒,被溢出的汤汁烫伤了。”
尧尧大哭,奶奶立刻脱掉了孩子的衣服,“奶奶看娃娃哭得凶,抱着孩子哄,没有意识到还要及时脱掉鞋袜,后来路人提醒脱袜子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现在娃娃脚面上的烫伤还是很严重。”
家长感慨
掌握烫伤急救常识很重要
张女士说,幸运的是,孩子被烫伤后,及时送到了就近医院包扎,然后又赶往成都市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治疗,“前三天孩子一直高烧,昨天体温降到了37度多,现在精神慢慢好些了。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孩子,张女士感慨,作为家长,平时应该多一些常识积累,“如果当时立刻用凉水冲淋或是丢掉袜子,应该会好一些。”
李女士的孙儿桐桐(化名)今年不到2岁,因为不小心打翻了热水杯,烫伤了肚子和右大腿根,6月7日住进了医院治疗。“之前我被滚烫的开水烫伤过,我的方式就是倒醋,所以娃娃烫伤之后,我就按照之前的经验,给他用了醋和烫伤膏,但还是起了水泡。”
医院统计
幼儿是意外烧烫伤常发群体
成都市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护士长辜燕昨日告诉记者,在目前收治的住院患者中,小孩的比例大约占到了四分之一。“由于夏天衣着单薄,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家长若不注意照看,小孩极易发生烫伤。”她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冲洗澡水时,还是习惯先放热水再放凉水,“小孩喜欢在家里跑跳,不小心踏入温度过高的热水盆,也容易造成烫伤。”
该院烧伤整形外科主治医师谭子明称,过去烧烫伤多发生于厂矿中高温作业的工人群体,但随着近年产业布局调整及安全生产的加强,其发病率逐年降低。“目前,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儿童成为各种意外烧烫伤最常发生的群体,尤其是1至3岁的幼儿。据我院烧伤整形外科近年统计,门诊及住院患者近半数均为幼儿。”
谈及烫伤的危害,谭子明说,烧烫伤不仅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伴随痛苦大,而且往往遗留各种烧烫伤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及功能,进而损害其劳动及生活质量。“对于幼儿更是危害巨大,一碗热水改变孩子的一生的情况并不少见。”
■医生提醒
消暑汤也有可能成为致伤物
“高温、干燥是各种意外火灾的诱因,高温下各种易燃物,比如油、气、化纤等易发生自燃;此外,强烈的紫外线不仅是皮肤的‘杀猪刀’,更是导致各种日晒伤的直接诱因,不过这在海边或是高原上更为常见。”谭子明说,人们夏季接触高温物体的机会增多,洗澡水、各种稀饭及消暑汤也是烫伤的主要致伤物。“天气炎热,人们衣着较少,皮肤外露较多,一旦与热源接触更是‘直接到肉’,天热心烦气躁,情绪不佳也会是各种差错意外的诱因。”
谭子明表示,烧烫伤最重要的就是“预防”,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落实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对于儿童需尽量注意不放眼,如有危险可能应立即干预;教导儿童学习识别及规避危险。”
谭子明提醒,家长要注意排查儿童活动区域内的可能危险源,包括“将热水瓶、热水杯等危险物品放置在小儿触摸不到的位置,盛有热汤的锅、盆等一律不放在地上;就餐上菜儿童需专人看管;厨房是禁区,儿童需止步。”此外,洗澡、洗脚时,应先放冷水再加热水,温度调节适合后再将孩子带到水盆前,“定期检查炉灶、热水器,为预防电烧伤,家中应该使用保护性电源插座及漏电保护装置。”
■相关报道
10月大男婴被开水烫伤还没度过危险期
6月11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病房,小梓晗刚刚换过药,眼角还挂着泪水。烫伤至今有半个多月,小家伙也渐渐习惯了医院的生活。
5月26号傍晚,安徽舒城县,下班回家的余浪涛正在吃晚饭,爱人黄云在厨房忙着刷碗,一不留神,正在学步车里的小梓晗突然溜到了厨房,并伸手拽下了电水壶的电线,瞬间,一壶快烧开的热水浇了下来。
孩子没命哭泣,夫妻俩打上车就往医院跑,因为县里医疗条件有限,余海涛一路打车到了安医一附院,可因为大面积的烫伤,孩子送到后就已经出现了休克症状。经过抢救,小梓晗死里逃生,但烫伤之后的创面抗感染,成为治疗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疼在儿身,痛在娘心。看着孩子勉强浅浅睡去后,母亲黄云每天都会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黄云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自己一时疏忽,小梓晗就不会发生这次意外,不会遭受这样的罪。
小梓晗目前并没有度过危险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希望小梓晗能在大家的关爱下,能战胜病魔,度过难关。
(据网络)﹙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