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卫组织将火腿培根列为致癌物 位列风险等级第一级

2015年10月27日 07:44    来源:羊城晚报   

  东方IC/图

每天食用50克加工类肉制品,患结肠直肠癌概率增加18%

  昨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国际癌症机构(IARC)正式发布公告称,火腿、培根等加工类肉制品被归入致癌物,位列致癌物风险等级的第一级,并称已有充分证据证明食用加工类肉制品可以导致癌症。

  致癌程度分五级

  此前有英国媒体透露,26日世卫组织将公布火腿、培根等致癌的相关消息。昨日国际癌症机构的公告中称,将火腿等加工类肉制品归入致癌物,是基于有效充分的证据。食用加工肉制品可能导致结肠直肠癌。

  相关专家表示,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类肉制品,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将增加18%。

  该组织专刊组组长库东特·斯特莱夫博士称,虽然这个结果得到了证实,但个人患癌风险依然很小。如果食用加工类肉制品数量增多的话,患癌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据了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物质的致癌程度分为五级,依次为:1级致癌、2A较可能致癌、2B可能致癌、3级致癌度不确定和4级可能不致癌。截至2014年,名单内的“致癌物质”已达970种。

  指证据可靠而非强度

  加工类肉制品主要是指使用烟熏、腌渍、添加化学物等方式处理过的食物。有食品行业业内人士表示,公告内容将会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影响,生产火腿等加工肉制品的企业也将受到波及。“一些人看了公告很可能就不再购买火腿,认为不健康会致癌。”该人士还表示,之前国际癌症机构曾将柴油烟、草甘膦除草剂认定为致癌物,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

  对于该公告,有市民提出质疑,“爷爷奶奶已经90多岁,吃了一辈子腊肉,身体依然很好。这该如何解释?”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把火腿、培根等列为第一级致癌物,将与石棉、香烟、砒霜等并列。果壳网专业人士表示,虽然同为第一级致癌物,但千万不要把火腿等加工肉制品等同于砒霜。虽然在第一级致癌物中有砒霜、苯比芘等,并不意味着火腿的危害和砒霜的危害程度一样。因为国际癌症机构对致癌物分级的关键在于证据的可靠程度,而不是对人体危害的强度。同样是比较确定可能致癌的物质,也不能说它们的危害程度都一样,何况除了致癌之外,还要加上急性毒性等其他方面,才能反映整体的危害。不能说,吃火腿培根一定会得癌症,更不能将一克火腿和一克砒霜等同起来。

  据了解,像火腿、培根、香肠等加工肉类,由于经过烟熏、腌制、添加化学物质等,会带来癌症风险,这在食品营养界早已达成共识。有可信的证据显示食用加工肉类是引致大肠癌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无论进食多少加工肉,都会增加患上大肠癌的风险。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一个人每周食用的红肉(包括牛肉、羊肉和猪肉)不应超过500克。

  生活中,那些你可能吃过的致癌食品

  但凡和“癌症”相关的食物,都会引发高度关注。但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一饱口福而放松了警惕。

  那么,什么食物致癌?什么食物不致癌?对认定为一级致癌物的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通常会根据文献及研究报告,再经过相关的专家学者评估后做出结论。

  1级致癌物主要有黄曲霉素、亚硝胺、尼古丁、苯比芘等

  常见食物来源:

  发霉变质的花生、玉米、大米等谷物(黄曲霉素)

  发酵不当的豆腐乳、豆瓣酱等(黄曲霉素)

  腐烂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亚硝胺)

  盐腌的鱼肉、蔬菜(亚硝胺)

  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的食品(苯并芘)

  燃烧木炭、焦炭熏烤而成的鱼或肉(苯并芘)

  香烟(尼古丁、亚硝胺)

  酒精(乙醛)

  槟榔(槟榔碱)

  2A级较可能致癌物主要有丙烯酰胺、铅

  常见食物来源:

  120℃以上煎炸的土豆制品、咖啡及咖啡制品(丙烯酰胺)

  松花蛋、爆米花、铅质焊锡罐头食品、水果皮(铅)

  2B级可能致癌物主要有黄樟素、咖啡酸

  常见食物来源:

  生姜,尤其是腐烂的生姜、啤酒(黄樟素)

  咖啡及咖啡制品(咖啡酸)

  3级致癌度不确定物主要有苏丹红1号、胆固醇、咖啡因、三聚氰胺、糖精

  常见食物来源:

  进行非法着色处理的香肠、辣椒粉(苏丹红1号)、动物脂肪及内脏、蛋黄、奶油(胆固醇)

  咖啡、茶、碳酸饮料、功能饮料(咖啡因)

  糕点、果酱、调味酱汁、甜饮料(糖精) (吴珊)

  还能愉快吃肉吗?

  对1级和2A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尤其是1级。

  实在难以避免则能少吃就少吃,比如2级每月食用一至两次。只要不是长期过量食用就没有太大风险。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