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世界洗手日”,专家解读洗手误区及家中最脏的6种物品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洗手日”,除了常见的流动水洗手外,使用手部免洗消毒液或消毒湿巾的“无水洗手”正在悄然流行,尤其是需要给孩子频繁洗手的妈妈们对此大为欢迎。医学专家提醒,“无水洗手”的关键在于充分清洁和充分干燥两步,很多人对此还存在误区,达不到清洁的标准。
洗手误区:还没湿手就取用洗手液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正确洗手率仅为4%,而用肥皂洗手的简单举动可以将5岁以下儿童的腹泻发病率降低大约50%,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降低近25%。解放军第202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全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海峰介绍,选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是医生最为推荐的方式。但人们在洗手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用肥皂时没有充分揉搓起泡,或手未打湿就取用洗手液,这样是达不到消毒要求的。
提醒:正确的洗手步骤:第一步: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并取适量肥皂(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第二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三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第四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第五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六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七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八步:右手手指并拢揉搓左手腕,交换进行。第九步: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双手并擦干。
“无水洗手”:消毒液和湿巾选哪个?
由于携带和使用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妈妈带宝宝出门时,喜欢选用手部免洗消毒液或者消毒湿巾来清洁双手。那么,这样清洁后的双手可以放心地抓东西吃吗?李海峰表示:“一双符合标准的‘卫生手’,应该满足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细菌菌落数总数不大于10个。只要正确地使用手消毒液和消毒湿巾,是能够达到这一‘卫生手’的标准的。”而正确使用的关键在于,消毒液和湿巾要充分打湿双手的每一个部分,尤其是指尖、手指缝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同时,洁手后必须等消毒液充分干燥后,才能抓取食物,这样就可以保证安全、卫生。
提醒:妈妈带宝宝出门,究竟该选手消毒液还是消毒湿巾好呢?李海峰建议,当手上有明显可视污染物,如孩子玩过土、抓过脏东西等,应该选择消毒湿巾来擦除。如果没有明显可见的污染物,则用消毒液即可。
隐藏“杀手”:这6样东西最需消毒!
除了正确的洗手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一些“传病物品”,比如手机、门把手等。这些东西都是手接触最为频繁、携带细菌病毒最多,却很少得到专门清洁的物品。同时,由于“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俗语深入人心,也有一些人担心家中频繁消毒会使人的抵抗力降低。李海峰表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人们在生活、饮食的过程中仍然会正常接触到常见菌群,足够对免疫力起到有效的刺激,不会使人的抵抗力下降。而正确洗手并为6种“最脏物品”定期消毒,主要是为了限制致病菌过量繁殖,防止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孩子染病。
提醒:家中最需要定期消毒的6种物品分别是:手机(也包括座机)、键盘、鼠标、各类遥控器、门把手、水龙头把手。其中,水龙头因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易滋生细菌,且人们往往在洗手后接触它,导致手部再次受到污染,所以是家中最应定期消毒的物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