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第二个“世界血栓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长时间坐在狭小空间不活动时,血液流动缓慢,甚至会在下肢出现血液凝聚而形成血栓,临床上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因刚刚形成的血栓容易脱离静脉壁,随血液回流入右心室,加之右心室收缩,将其推入肺动脉,从而会发生一系列的症状甚至会导致猝死,临床上称为肺栓塞。
日前,由北京中日医院主办、赛诺菲制药支持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项目”在北京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表示,“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疾病,医院内的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绝对高发人群,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项目的启动,是希望医院和医生能够在医疗意识、医疗行为以及医疗习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从而建设起较为完善的血栓防治医疗体系,进而对国内其他的医院能够有所借鉴和推动。”
“高发病率、低筛查率、低诊断率、高死亡率”
多数肺栓塞患者没有典型临床症状,而致死性肺栓塞患者在死亡前得到明确诊断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临床医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抢救患者,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且经过危险期过后的患者中依然存在死于肺栓塞的复发风险。对此,中日医院刘鹏教授指出,全世界大约每37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VTE,医院内死亡率排第三位的就是VTE,加之它的发病隐秘,所以预防大于治疗。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各类血栓性疾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静脉血栓形势也同样严峻。由于静脉血栓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非专科医生认识普遍不足,因此静脉血栓性疾病呈现“高发病率、低筛查率、低诊断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许多医生未能尽早诊断以便对其进行正确的预防或者治疗,使得很多患者死于这样一个可预防的疾病。
目前,欧美很多国家都有完整VTE防治体系。因此,在医院内建立VTE防治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也非常迫切。该项目的启动将为中国VTE防治体系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而后能够推广至全国。
“血栓是致死性三大心血管疾病的共有病理学机制”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当长时间坐在狭小的空间中不活动时,血液就会流动缓慢,甚至会在下肢出现血液凝聚而形成血栓,临床上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因刚刚形成的血栓容易脱离静脉壁,随血液回流入右心室,加之右心室收缩,将其推入肺动脉,从而会发生一系列的症状甚至会导致猝死,临床上称为肺栓塞。
一般来说,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VTE家族史等均是VTE的危险因素。如果出现下肢的突然疼痛、肿胀、活动后加重;有的可见小腿浅静脉的扩张或显露,严重者可伴有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皮肤苍白甚至呈青紫色或者有不能解释的气短、胸痛、呼吸急促都提示可能发生了VTE。如果发生以上症状,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对有危险因素但未发生VTE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VTE的预防,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王辰院长表示:“如果在入院时能够评估静脉血栓栓塞风险,对于中高危患者采取以药物为基础预防策略,使用具有充足循证证据和广泛临床经验的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就能够降低因静脉血栓栓塞症导致的死亡和再入院。因此,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VTE严重性的认知,加强VTE的综合防治与管理,规范其诊断与治疗,可大大降低VTE疾病负担并改善患者预后”。
文/李天庆(中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