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提醒
老年人更不能乱吃药,一旦中招极易引起尿毒症
浙江省人民医院上周举办肾脏病学科建设与管理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知名的肾病专家参加,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肾脏病科主任何强教授及其团队最新研究的腹透导管放置术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何教授说:“这一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腹透患者导管漂移的几率,从而降低了感染率,提高了腹透的效果。”
他同时提醒大家要注意保护肾脏。“正常情况下,只要1/2个肾脏就能够维持人体日常需要,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很难早期发现肾脏病。临床上,很多患者等到确诊为肾脏病时,往往一大半的肾功能已经没有了。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慢性肾脏病,但人们对它的知晓率却不到10%。”
如何保护肾脏?何教授强调,千万不要乱用药,乱用药很容易引起急性或慢性肾脏损害。特别是老年人,一旦中招,极易引起尿毒症。
两个小时连吃了3颗退烧药 引起重度肾衰
张大伯,七十出头,患糖尿病十多年。三个多月前,出现乏力、咳嗽、发烧。他以为是感冒,到药店买了退烧药。
吃了退烧药一小时后,体温仍有38.5℃,张大伯有些着急。“我身体本来就不大好,怕体温一直高着,会烧坏身体,就又吃了一颗。”两个小时里,他先后吃了三颗退烧药,但症状还是没有缓解。
第二天,家人发现张大伯脸色苍白,全身乏力,连说话也有气无力,赶忙带他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尿蛋白有4个“+”,肌酐高达800多(正常情况下,男性应该在90以下),显微镜下可见满视野的红细胞,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建议立即转院治疗。
省人民医院何强教授说:“张大伯来的时候,肾功能已经非常差了,属于重症急性肾衰竭,肾功能不足正常人的5%,同时伴内环境紊乱,我们立即给他做了急诊透析。随后,肾穿刺显示,他的肾脏早就有糖尿病导致的慢性硬化。”
腹透新技术让他安心接受治疗
经过治疗,张大伯乏力、少尿等急性肾衰的症状逐渐缓解。遗憾的是,由于长期的糖尿病导致他的肾脏受损严重,加上急性的药物伤害,他的肾功能已无法完全恢复。这意味着,他要接受长期的透析治疗。
得知要做透析,张大伯犹豫了,“我见过做透析的人,花钱不说,还很麻烦,每星期不知要跑多少趟医院,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日子还怎么过?”
何强教授说,张大伯说的透析指的是血透,血透治疗确实比较繁琐。考虑到张大伯的情况,何教授建议他做“全麻腹腔镜下改良腹透置管术”,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后,张大伯不用像血透患者一样频繁往返医院,他可以在家做好监测,每隔一两个月到医院复查就可以了。
“这个手术的优点还在于创伤小,术中可直视腹腔情况,将腹透管放置到合适位置,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固定,使导管的活动范围减少,这样手术后就不会出现漂管。”何教授说,漂管,可以理解为管子位置不良,无法达到透析的治疗效果,这是腹透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容易诱发感染。
何教授还说,对于有腹膜粘连的病人,用腹腔镜手术,手术中可分离粘连组织,这让有过腹腔手术、怀疑腹膜粘连的患者,也能接受腹透治疗。目前,省人民医院肾病科已经做了近百例全麻腹腔镜下改良腹透置管术,均未发生漂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