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年的冬病夏治,患者排队轮流接受三伏贴。(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汤婕 摄
随着头伏的临近,冬病夏治的黄金时间段又要到了。
昨日钱江晚报记者在浙江省中山医院等有名中医馆驻扎的大型中医院里,看到各种提示醒目地挂在门诊大厅:
“夏养三伏,冬病夏治,补虚助阳,未病先防”。
作为这种经典治疗最拿手的科室,呼吸科、针灸科、儿科、妇科前往登记预约的人,与往年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老的老,小的小,大多都是有慢性疾病的老病号,而今年将近一半是年轻人,在40岁以下,他们登记的时候往往都问一句:‘可不可以来了马上治疗?’”省中山医院副院长、呼吸科主任张弘说。
中青年热衷冬病夏治哪些方面?钱报记者走访了一些中医专家,采访发现,在接下来的三个伏期,去医院接受专项冬病夏治,的确有益健康,尤其对亚健康的改善、慢性疾病控制,可以起到事半倍功的作用。
少女经期闹肚痛,三伏去艾灸
很多年轻小姑娘在读书的时候大概就有这种体验了:每个月“老朋友”造访那几天,小腹疼痛,一年四季手脚冰凉。这几天天越来越热,这样的女孩子通常最怕开空调。
浙江省中山医院针灸科副主任马睿杰解释,这些都是宫寒的症状。这样的女性通常肾阳不足,子宫失于温煦。表现出来的症状多是例假期间,下腹坠胀,疼痛,人怕冷。“大学生、现代白领由于长期伏案学习工作,加之缺乏运动,在空调房中不注意保暖,休息不合理,很容易就造成宫寒。”
马医生介绍,去年有一位年轻白领一来就跟我们医生说:“痛经最严重的时候能痛晕过去,一年四季都是怕冷怕得不得了。”
于是马医生在伏天的时候,给她采用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去年头伏、中伏、末伏一个疗程做完之后到现在,小姑娘感觉每月痛经已经大大缓解。听说今年冬病夏治快开始了,她又来医院预约,今年继续接受完整疗程的冬病夏治。
少女宫寒良方: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温阳理气的中药研成细末,制成一粒中药丸剂后,贴敷于腰骶部穴位,比如关元、三阴交、次髎。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
艾灸则手法更多,有隔着生姜末、大蒜末、粗盐艾灸,有对着痛处画圈、点啄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经期量过多,就不适合冬病夏治了。
男人如果觉得累,不妨去贴三伏贴
31岁的徐先生是一名会计,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和熬夜。他来针灸科预约治疗时,钱报记者正好遇到他。
看上去徐先生要比实际年龄老相一些,脸上满是倦容。他来求治什么毛病呢?原来近1年来,徐先生总感疲劳乏力,没有精神,出门时常忘记带钥匙,丢三落四,晚上入睡困难,睡眠不实。
“这是典型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专家马睿杰介绍说,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患者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压力大。
徐先生说,其实自己今年不是第一次来,从 2012年开始,他连续在省中山医院针灸科接受“冬病夏治”三伏贴。“3年敷贴,共9次,平时不太上医院,感觉效果不错,睡眠较以前踏实,原来洗头时容易掉发,现在掉发数量大大减少了,只是加班之后还是很容易疲劳,所以想再巩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