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
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
走私冻肉均未经检验检疫
6月1日,长沙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冻品案,打掉以黎某、钟某等分别为首的2个涉嫌走私冻品团伙,查扣涉嫌走私冻牛肉、冻鸭脖、冻鸡爪等约800吨,价值约1000万元。据长沙海关介绍,这是湖南历年来查获的最大宗走私冻品案。
“太臭了,整整一车厢,打开门差点吐了。”长沙海关缉私局警员张涛(化名)说。据了解,这两起案件共抓获涉案人员20人,其中包括17名湖南籍、2名广西籍和一名广东籍涉案人员。
当天在长沙共发现了3个用来存放这些走私冻品的冷库,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80亩的红星冷库是湖南最大的冻品批发市场,也是湖南省主要冻品集散地。据长沙海关保守统计,红星冷库每年吞吐量80万吨冻品中,约1/3是来源不明的境外冻品。
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说,走私的冻肉都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肉品,如果进食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病毒的冻肉,或会危及生命。
部分冻肉“肉龄”竟长达三四十年
记者了解到,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在6月的海关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中,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
这些来历不明的肉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大排档、餐馆,甚至是正规超市。随着生鲜电商的风生水起,一些网络平台也成为其潜在销售渠道。通过酱油腌制、辣椒调味后,这些肉品有的被制作成袋装熟食,有的演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费者吃起来很难分辨。
很多人喜欢吃的“泡椒凤爪”,是走私冻品的“重灾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某些“色香味俱全”的鸡爪甚至有几十岁“高龄”,可能是来自异国他乡,不法分子用过氧化氢等漂白剂浸泡,让鸡爪显得胖乎乎、白嫩嫩的,“卖相”特别好。
据调查,黎某和家人近一年至少走私了数百吨猪脚和鸡爪等进入湖南,再通过红星冷库的门面分销到全国各地。
“蚂蚁搬家”式跨境走私
从湖南这起案例看,巨额利润促使不法商人铤而走险,最终形成一条国外发货、香港拼柜、越南中转、中越边境“蚂蚁搬家式”偷运入境、长沙收货的冻品走私链条。
据相关人员介绍,最常见的走私路径是:走私人员从境外以低价采购货品,用集装箱发至香港,然后发往越南海防,在中越边境的芒街拆解,雇用边民“蚂蚁搬家式”将冻品运到境内。一个35吨的集装箱冻品由几十个边民搬运,一两个小时就能搬完。
为最大限度防止来源不明的走私肉类走上餐桌,今年以来海关总署在4月和6月已经在全国部署了两轮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各地也将加大打击走私冻品的力度。文/新华社记者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