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6日是第20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沙眼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眼病之一。反复感染沙眼可能导致视力损伤、完全失明。
重医附属永川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刘世纯说,不仅是沙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都可能致盲,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小时让眼睛休息5-10分钟。
致盲性沙眼仍少数存在
刘世纯介绍,建国初期,沙眼是我国首位致盲性眼病,曾有“十人九沙”之说。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临床表现有充血及血管模糊、流泪、眼睑红肿、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最后形成瘢痕。
“一般潜伏期7~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刘世纯说,学龄前和低学龄儿童的患病率较高,有的甚至在成人期或中老年时期发病。重症沙眼常发生后遗症与并发症,危害视力,常见的有睑内翻及倒睫、沙眼性角膜溃疡、上睑下垂、沙眼性眼干燥症、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睑球粘连和角膜浑浊。
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最新的沙眼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活动性沙眼、沙眼性倒睫患病百分比分别为0.196%、0.002%,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沙眼流行区标准(5%,0.1%),证实我国已不再属于沙眼流行国家,已经实现了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
“但我们在走访农村,进行流行眼病筛查时,还是有少数沙眼患者存在。”刘世纯说,在偏远农村,由于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的原因,加上村民不够重视,沙眼致盲的现象仍然存在。
沙眼可能反复感染且病程长,往往通过接触传播和污染物间接传播,刘世纯提醒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因此,建议市民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对沙眼病人应积极治疗,并注意水源清洁。
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眼底
“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等都可能引起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刘世纯说,这些都是致盲性眼病。
“就在前天,我们收治了一位高血压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了。”刘世纯说,这位患者在院外治疗8天,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并发症包括中央或分支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央或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巨大血管瘤和视网膜前膜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血管阻塞过后,尤其是血压已控制者,血管可以改观,但因在急性期发生过缺血性坏死,视力功能可不恢复。
“糖尿病人群里大概有5%-10%是重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刘世纯提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就是眼球里面大出血或者晚期的视网膜脱离,到了晚期视力会急剧下降。不少患者往往到了已经不能看见东西的程度,才想到找医生做手术,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而近视度数大于600度、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性等特点的屈光不正被称为高度近视。”刘世纯介绍,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近年来,患上高度近视的人数逐年增多,且呈低龄化。高度近视可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
刘世纯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度近视的患者,就要到眼科看一看眼底。正常人也应该坚持每年检查一次眼底。
同时,注意卫生习惯,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矿物质及植物蛋白的食物,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的肉类。忌吸烟,禁饮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