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不足一岁的孩子高压竟达190? 罪魁竟是俩鼓包

2015年06月08日 07: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张晓萍

  不足一岁的孩子,高压竟达190??

  要么找其他医院,要么……回家吧。

  监护室外,她8天瘦了7斤。

  当妈的懊恼得捶胸顿足,“不吃、不吃”,孩子的“摇头晃脑”原来不是拒绝的意思,而是血压高引发的难受。

  全世界只有4例,居然让这个孩子赶上了。

  在幼儿体内,摘除两个近1立方厘米、吹弹可破的血管瘤,将面临怎么的风险……

  孩子不对劲!

  郑州,某小区3层公寓内的餐桌旁,刘丽抱着儿子承承。

  承承刚好满6个月,是该添加辅食的时候了。姥姥往碗里舀了一勺米粉,兑上温热的奶。“哦……!吃饭饭喽!今天咱们吃点儿没吃过的哈!”刘丽左手搂着承承,右手把小勺送到承承的嘴边。

  平日里见到奶瓶就手舞足蹈的承承,好像不喜欢小勺里的食物,嘴里发出“啊!啊!啊!”的声音,头不停地摇晃着,仿佛在说:“我不吃!我不吃!”

  难道辅食不合宝宝的胃口?刘丽轻轻地舔了下勺子里的米粉,淡淡的奶香混合着谷物的清香,没有半点异味。“应该不是食物的问题。”刘丽又试着将小勺里的混合米粉送进承承的嘴里。这次承承倒是吃了,可没过一会儿,承承就把食物断断续续地都吐了。

  刘丽以为是宝宝的胃不舒服,到药店买了一些适合婴儿食用的助消化药,拿回家给承承吃了。

  细心的刘丽开始仔细观察儿子,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

  说起来,儿子从生下来到现在,生长发育一直很好,平时也很乖巧,不怎么哭闹。现在越来越大了,按说应该更活泼更顽皮才对,可承承总是蔫儿蔫儿的,吃得也不多,有时候还会皱一下眉头。后来,逐渐发展到每一次呼吸,承承就要大口喘气,每一次喘气,都要点点头。

  今年3月,刘丽抱着儿子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医生给承承做了心电图,怀疑“病毒性心肌炎”,开了几天输液。三天后,承承的病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出现烦躁并且无法入睡。刘丽又带着承承去了医院。

  这一次,医生给承承做了心脏彩超,报告上写着:心脏增厚增大,心衰,肝淤血、肺炎……“这孩子得马上住院!”医生直接给开了一份住院通知单。

  “住院?我的孩子怎么了?到底是什么病啊?”刘丽紧紧地抱住了承承,仿佛就要和儿子再也见不到面了。

  “这个……还不好说……现在超声显示的,是他的心脏出现问题。但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还得住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才知道。”医生将住院通知单递到了刘丽的手里。

  血压这么高?

  在儿科重症监护室里,护士麻利地将心电监护仪引出的各条线路,连接在承承的身体上,手指夹上血氧饱和度测量仪,胸前贴上好几个电极片,通过五六条连接线,将心电图的波形显示在监护仪上,细小的胳膊上绑上了血压袖带。这是承承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测量血压。

  高压180—190,低压110—120!“我的天呐!”医生们都惊讶地围了过来。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血压如此高?!也正是因为这高血压,让小小的心脏功能受损而出现心衰,还有肝脏、肺部的一系列身体变化。

  医生将病危通知单交给了刘丽。刘丽颤抖的双手端着这张“沉重”的通知单,无助地瘫坐在监护室的门口,眼泪止不住地沾满衣襟。

  “肾动脉狭窄”

  躺在婴儿护理车里的承承,小鼻子上扣着氧气面罩,小胳膊上带着输液,小躯体上各种管线连接着心电监护仪……

  医生、护士陪着刘丽一起推着承承,从监护室去超声室进行仔细检查。短短5分钟路程,刘丽仿佛走了半个世纪,因为这每一分每一秒,承承都有可能因心衰而失去生命。

  超声科医生不确定地告诉刘丽,承承“有可能”是“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肾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就是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患这种病的,有年纪大的人,也有一些年轻人。但是像承承这么小还不满一岁的,医生还真是从来没见过。

  问题是:要进一步确诊,就需要做CT检查。可是,承承已经衰弱的心脏肯定承受不了麻醉和造影剂的刺激。CT检查根本不可能做!

  医生给出了两条建议:1、再寻找其他医院;2、回家……

  千里奔到京

  好在有个亲戚在北京。刘丽决定带承承到北京儿童医院。

  从郑州到北京,将近800公里的路程!已经心衰很严重的承承,坐火车?坐飞机?都太危险!全家人商议,包一辆急救车!

  上午10点,刘丽抱着持续吸氧并且带着心电监护仪的承承,在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的陪同下,乘着救护车出发了。快到石家庄的时候,天阴了下来。刘丽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承承开始脸色苍白,嘴唇乌黑,不停地摇动着头,胳膊软软地耷拉着,嘴里想哼却哼不出来。救护车司机放弃了中途休息吃午饭的时间,打开急救警报器,一路飞驰奔向北京儿童医院。7个小时后,承承已经躺在了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里。

  为了随时得到孩子的消息,刘丽和家人没有离开监护室门口半步,她们用带来的衣服垫在地上,时而坐,时而靠。

  监护室惊魂

  歪坐在监护室门口的,还有很多家长们。

  监护室门外的8天里,刘丽几乎没有真正地入睡过。她望着监护室的门,多么希望有医生出来告诉她,承承的病情被控制住了,可以回家了。可又怕医生喊她的名字,带来不好的消息。纠结,让瘦弱的刘丽8天里体重骤降了7斤!

  终于等到医生喊她的名字了,刘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医生婉转地说:“嗯,目前承承的情况还算平稳,血压也暂时控制住了,应该说基本还是肾脏的问题。说实话,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国内规模比较大的医院。他们那儿能治的,我们也能治;他们治不了的,我们……也不一定能治。要不,你们再找找别的泌尿外科或血管外科水平高的医院?”

  刘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儿子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好吧!我们再找找。”

  罪魁俩鼓包

  天无绝人之路。宣武医院一位参与会诊的医生告诉刘丽,可以去华信医院试试。

  华信医院?刘丽上网查了一下,“北京华信医院,也叫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信医院成功救治大动脉转位婴儿”、“花季少女偶遇拆袋专家”……

  天一亮,刘丽迫不及待地来到华信医院,找到血管外科主任李雷博士。李主任翻阅了既往病历,了解承承的整个患病过程后,只说了一句,“嗯!你来这儿就对了!”

  第二天是个周五,刘丽带着因血压高导致心衰并且还发着高烧的承承来到了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

  找到了病因,周一承承转入了血管外科。超声科主任王廉一博士亲自为承承做了超声检查。经过她仔细检查,探查到承承右肾已经萎缩了。最重要的是,右肾动脉上有两个非常隐蔽的“鼓包儿”。

  这两个“鼓包儿”,使肾动脉供应右肾的血流发生了“旋流”,导致右肾缺血后萎缩。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动脉病变都会引起人体血压升高。原来,给承承喂辅食时的“不吃、不吃”,居然是血压高带来的“摇头晃脑”!

  刘丽听到王廉一主任分析后,懊恼得捶胸顿足:承承的病早就有症状了,却被自己忽视了。现在因为血压高引起的心脏衰竭,差点儿要了承承的命!可话说回来,还不满一岁的小婴儿,谁能想到会血压高呢?!

  世界仅4例

  医院血管外科联合泌尿外科、心脏中心内外科、儿科、高血压研究所、麻醉科……十几位专家,为承承召开了一次多科室会诊。

  首先确定治疗方案:按照承承的体重和身体条件,严格控制降压药、利尿药、强心药、保肝药的剂量,既要控制住病情发展,又不能对身体其他的器官有所损伤。同时,李雷主任将承承的复杂病情向我国著名的心外科专家吴清玉院长汇报。吴院长指示:在保证承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泌尿外科主任李胜文教授出差回到医院后,专门到血管外科探望承承。李胜文主任查阅了文献资料。全世界类似承承的病例报道,仅有4例,极为罕见!

  综合各方面检查结果,他提出了治疗方案:承承右肾已经萎缩近97%,已经不能恢复。保留这个肾,只会分泌毒素,影响心脏和另一个肾,而且,那两个“鼓包儿”万一继续长大,最终撑破肾动脉导致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术切除右肾及肾动脉,彻底解除导致承承发生血压高的原因。

  多科联合战

  此时的承承,小小的心脏因长期高血压的刺激,已经心衰而且扩大了,能承受麻醉和手术带来的风险吗?

  承承还不足一岁,可以穿刺的血管非常纤细,需要麻醉师高超的技术;手术中对肾动脉的处理,有可能使血压异常升高,就要备好降压药;肾脏切除后,血管的扩张又会使血压迅速降低,就要备好升压药;对于心脏功能的监测,就要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于麻醉药的剂量,更是精确到0.1毫克!有人说最好的麻醉医生,是“隐形人”。让外科医生感觉不到身边有麻醉师,这才说明麻醉医师的水平“高超”。

  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后,手术开始了。李胜文主任亲自主刀,两名副主任医师配合。承承的右侧肋下,切了一个仅仅6厘米的小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后,将右肾和右肾动脉一并切下。护士将切下的组织端到手术台下,血管外科、心脏中心、麻醉科、泌尿外科的医生们都围了过来。右肾已经萎缩得变了形,肾动脉长度不足3厘米,两个分支也仅有1.3厘米长,两个分支上各有一大一小将近1立方厘米、吹弹可破、像微型气球一样的血管瘤,也就是超声女神看到的那两个有生命危险的“鼓包儿”……!

  整个术中血压几乎未出现任何波动,维持得像一条直线,手术出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术后,承承恢复得很快,不到一周,灿烂的笑容又浮现在他那红润得像个小苹果一般俏皮可爱的脸庞上。远在西安工作的爸爸也来到北京陪伴妻子和儿子。刘丽怀里抱着承承,控制不住地向每一位经过她身边的医护人员打着招呼……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