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为中国制药做“先导”

2015年05月25日 0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研发一个创新药平均历时10多年,动辄投入数亿美元,我国很多药企无力承担,只能靠仿制在产业链低端徘徊。国际大药企却依靠创新药坐拥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5年前,这种差距在李进的眼里,看得更清、更深。彼时,他是国际医药巨头阿利斯康的科学总监。

  “我能做点什么?”李进的心底不时响起这样一个声音。

  创新药研制有环环关卡,最源头的一个,就是需要一个很大的化合物库来进行前期药物筛选。这个库越大,筛选的成功率也越高。可建成一个有几百万种化合物的库需几十亿美元,这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有没有可能为中国企业建立一个种类丰富成本又低的化合物库,来孕育更多未来中国自己的创新药?“有!”在看到众多海归回国创业发展迅速时,李进从心有所动到心潮澎湃。他于2012年6月来到成都。一年紧锣密鼓的筹备后,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诞生了。

  记者跟着李进走入一间实验室,看到并排的3个“冰箱”,其中两个一样大,另一个小一些。“这两个大冰箱里装了大概13亿种化合物。”李进边说边戴手套,打开冰箱拿出一个试管。“这一个小试管里就有几百万种化合物,比另外那个小冰箱里的还要多。”

  原来,大冰箱里的化合物采用先导药物的“杀手锏”技术: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及筛选技术——就是在化合物合成过程中以一种巧妙方式逐一贴上“标签”,然后再把很多种化合物放在一起“群选”。找到合适的后,再用仪器读取标签,就能确定具体是哪种化合物。因为有标签标记,化合物的量就不需要那么多,即便是一个小分子也能进行筛选,这样就极大节省了空间和成本。

  “传统筛选方法是一个个试,完成一次筛选至少得花几个月。而用我们的DNA编码技术,两周甚至几天就能完成。”李进说。

  不单是节约了时间空间,这种创新方法还能极大地提高筛选成功率。李进讲了一个例子:PCSK9是一种能够造成心血管疾病的蛋白。针对这个生物“靶点”,世界两大医药巨头已经研制出了新药,目前在临床三期准备上市。但这两种药都是单克隆抗体,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给病人带来不便。巨头们都想抢先一步找到能够口服的小分子化合物争夺市场,但苦寻多年一直无果。

  难倒巨头的事,李进却不怵。因为传统库里仅有几百万种化合物,找到的概率自然低。可他们的库里已经有14亿种化合物,而且都是被逐一贴上“标签”的“精致”小分子,当然更容易成功。果不其然,李进团队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合适的小分子。巨头代表立刻闻讯赶来寻求合作。就这样,依靠自主创新,一个成立不到3年的企业就和几十年历史的巨头平等地坐在了谈判桌前。

  目前世界上拥有这项DNA编码技术的只有4家企业,足见这项技术的高难度。李进曾对成都高新区有个承诺:3年建成10亿化合物的库。现在,他们只用了两年半就建成了14亿的库,成本只有国外的1/6。不仅如此,去年他们还实现了价值4000万元的商业合同。

  “我们想第一步先建立研发平台,通过服务合作伙伴维持企业运营。等化合物库全部建成后,就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服务运营,在此基础上可能也会将一些项目向临床推动。”李进在筹划公司发展时更注重稳健和扎实。

  这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已跟团队深深地融入创业洪流,誓为中国制药做“先导”。(经济日报记者 董碧娟)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