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强抑制虽保形象 憋哈欠也会伤身

2015年04月20日 14:03    来源:中国民航报    

  在上班、开会、听课时,或者在其他公共场合,犯困了总想打哈欠,但出于礼貌不敢张大嘴,不得不把哈欠硬生生地憋住。其实,打哈欠是一种积极的生理现象,强行抑制虽然保持了形象,却对健康不利。

  研究表明,一次打哈欠的时间大约为6秒钟,在这期间人会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放松。人体通过打哈欠的深呼吸运动,促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

  如果强行忍住打哈欠,可能对身体不利。因为平静呼吸不能把二氧化碳及时排出,如果再人为地抑制打哈欠,就会导致过多的二氧化碳累积,引起胸腔沉闷,身体各器官更加疲劳。脑细胞缺氧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改善,人体的应激能力也会被削弱。

  如果怕大庭广众之下有失雅观,只需在打哈欠时微微侧身,朝向无人的一侧,以手掩口即可。如果想更加提神,还可以在打完哈欠后再做几个深呼吸,有助于彻底呼出废气,吸入更多氧气,使自己更有精神。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 1
  • 2
  • 3
  • 4
  • 5

编辑推荐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