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6日讯(记者陈颐)当医患关系频频发生引发人们的热议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红漫将转变这一问题的思路不仅在理论上做研究,更是在实践中进行了进行了探索,率先主持实施了“医学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模式及策略研究”课题项目。在日前北京召开的该项目成果汇报暨交流会上,其教学上的创新性得到了会上专家的高度评价。
王红漫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一研究课题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课题组从全球化和中国和平崛起角度,在前期12 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3 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将高等素质教育分为“专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调查研究北京市高等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并从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教师及医学生角度出发,为制定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有益参考。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独立的思想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面对着这股方兴未艾的医学教育改革浪潮,多年从事大学教育的王红漫教授认为,大学教育要使学生比未受教育前更能在世界上适于生存和发展,在进一步引领世界进步等方面做得更好。因此这一课题的意义远不止于医学教育领域,而是基于对医学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化生涯,适应变动的社会。 该课题采用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和“金苹果”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分上课、三分实践、四分读书”是王红漫教授的核心理念。“我们社会实践走过了四个2万5千里长征”。王红漫教授形象地介绍说。卫生国情教育教学一体化”社会实践是这一项目的特色。该研究从北京大学“卫生国情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社会实践中提出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和“金苹果”教学方法,“苹果”指知识,教师为学生提供“梯子”,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因材施教,突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该项目已指导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研究生600多人次,学生多次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社会实践最高奖等。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耿琴认为对于医学学生的素质教育符合社会需要,针对性实践性强,将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将人文情怀融入到了专业中。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处长韩庆烽则表示,临床医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很大,有必要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而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题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交流嘉宾表示,现在医学生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稀缺,在日常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比较困难。王红漫教授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重点加强医学素质教育非常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