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洁
近日下发的《东莞市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明年东莞家庭医生服务将由两个试点镇街推广到全市,到2017年底前要完成全覆盖。家庭医生可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此举一直备受关注。昨日,东莞市卫计局有关负责人坦言,“我们不能完全将家庭医生等同于私人医生,随叫随到,毕竟资源有限,上门康复、护理等服务现主要面向行动不便、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
(12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可以设想,家庭医生服务一经推出,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医疗服务格局,当医疗服务更多的走出去,甚至以签约上门的方式提供服务,大医院模式下的看病难,也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解。当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服务落实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均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的绩效考核范围,并直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经费拨付挂钩。明确的激励机制之下,家庭医生服务更是难以跑偏。
不过,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固然需要理顺机制,并落到实处。但仅仅是组建上门服务的团队,并建立考核激励方式,是不是就能让家庭医生服务落地生根,的确还不能过早乐观。此外,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固然是赋予了居民更多的权利,也有望在家庭医生服务中引入良性竞争,至于慢性病患者与空巢老人优先,也有望让有限的家庭医生服务资源用在刀刃上。不过,家庭医生服务的关键其实是专注,这就决定家庭医生服务的对象必然有限,然而,当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成为绩效考核指标,并挂钩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时,不得不努力签约更多服务对象的家庭医生,恐怕很难真正做到专注服务,其专业性与贴近程度,也必然打上折扣。尽管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户数原则上不超过600户或2000人,但这个上限实在是高了点。
而最根本的问题,也仍然是家庭医生服务的定位,家庭医生究竟提供哪些服务,签约家庭医生对于患者的价值究竟何在,恐怕仍需厘清。而从家庭医生的服务项目来看,个性化健康体检套餐、“绿色”转诊、延长开药周期,家庭医生服务更多仍然被视作医院模式的延伸,而并未真正发挥家庭医生服务的价值与竞争力。
基于此,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固然值得期待。但家庭医生服务要想走得更远,仍需遵循家庭医生模式的规律,明确其定位,发挥其优势。